而姜桓仍是一笔未动,只是静静坐着。
顾成等士子偶尔抬起头看了林延潮一眼,却见他没有提笔,不由奇怪。
就在午后的阳光透入殿内的一刻,姜桓双目一睁,脑里已是有了思路,于是立即动笔,飞快地写起。
燮理阴阳,那么升华至治国之道,则可用内圣外王来说。
阴乃王者教化之心,泽被百姓之意,阳则为王道,王者变革天下之道。
姜桓用这一句,将燮理阴阳,引至内圣外王来说,否则就离题了。
内圣外王乃儒家大命题,一般来讲何为内圣,内也就是对内,自身,自身符合圣人之道,外王即对外,对外使用王道。
内圣外王都与大学上八条目合在一起说。
大学上八条目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修身齐家为内圣,而治国平天下为外王。
简单说来,内为体,外为用。
不过儒家一般重内圣,而轻外王,认为自身能符合圣人之道,那么对外行了王道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也是夫子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故而前朝的儒生都是重德性,而轻事功。终齐一朝,清谈多于实践者大有人在,甚至这是吴朝能起的原因:吴王用士,不问出身,不问德行,先看才干。
内圣者虽适宜外王,却非先内圣而后外王,亦非外王必内圣。写到这里,姜桓不由笔尖一停,这一句话可谓是石破天惊。
但是放在当时来说,却不能说错。
前朝诸葛丞相对外实行王道,但是他内圣了吗?没有实际上齐朝诸葛丞相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公认这人是有大功于朝廷,若是后几位齐帝能用,说不定能平乱世,但就是因为私德有亏,权力欲望过大,排斥异己,终于还是被贬斥,且终身不用。
姜桓承认他是个能‘治国,平天下’之人,且这还算不上是私德有亏,因为想要高效的行政,一套合适自己的领导班子是必要的基础,这不怪诸葛丞相打压异己。但是就事论事,他确实没有‘修身,齐家’啊。
用到本朝,就是张太虚变法。
张太虚为何身为次辅近五年,却始终不能位居首辅?无他,德不配位。张太虚现在都还不到四十岁,是真正的小年轻,朝中这么多六七十的大佬没上位,怎么轮得到你这么一个小年轻?
当然,皇帝也是力挺张太虚,活生生将一国辐臣全都给撸下去,内阁只留张太虚一个人,虽仍然没有进位首辅,张太虚却实际上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大部分读书人的观点,支持变法改革,却又都指责张太虚没有内圣(过于年轻,资历不够),来怀疑他对外能否真正实行王道,这是不对的。
写到这里姜桓又补了一句,圣人非皆王者,王者却必圣人。
姜桓知道这几句写下来,若是张太虚看见了必是大为赞赏,从而悟出姜桓的意思来。
历史上有很多德行很高的人,但他们皆不能将王道施展于天下之人,相反能将王道施行于天下,使得百姓都是受益,这才是真正的圣人,刚与柔并用,那么个人德行上的缺失,又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写完这一篇,姜桓也知自己这一番文章是剑走偏锋,与传统儒家内圣外王的意思南辕北辙,算不得堂堂正正,中庸平和的文章。
不过既然殿试不作罢落,那么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样的文章不拿头甲,就去三甲了,憋屈的中正之道,并非是姜桓要的。
宁鸣而死不默而亡,要就要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想到这里,姜桓一看殿外,天已是快黑了,这考试时间不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