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玄幻小说 > 道运天下 > 第二百零一章 名传故里

第二百零一章 名传故里(2 / 2)

 推荐阅读: 快穿之蝴蝶效应 今天也要守护你 [韩娱]江南笙歌 从木叶开始的仙人体 帝少绝宠迷糊小妻 男仆时代 斗破苍穹之加列奥 摄政王的宠妻日常 绝世剑神 危险来电
最新网址:hbcjlp.com

此奏章皇帝之前已与魏越商议过,然后立即下旨挽留,并照例赐予衣食给张太虚。

下面又是几封奏事奏疏,皇帝看了下,最后两封奏疏很有意思。

一封是《弹劾翰林何洛书疏》,还有一封《弹劾新科状元姜桓疏》。

这两封奏疏是放在一并的,显然是有关联的。

皇帝心想这姜桓状元才当了一日,就被御史弹劾,这也是创造记录了吧。

皇帝先拿起弹劾姜桓的奏疏看了,里面疏弹劾姜桓与何检讨在鹿鸣宴上争执失仪之事,言姜桓身为状元与翰林争吵,有失体统。

皇帝本以为什么事,看了不由拍着桌子笑了起来自顾道,有意思,有意思。

要知道大吴朝的御史,一贯有无事不喷,好战斗的光荣传统。

好战斗就是不分高低,管你还是天子,枢辅见着就咬,无事不喷就是事无巨细,逮到就喷。

身为皇帝姜昌早就是看得习惯了,他将奏折丢给在一旁磨墨的太监高淮问道:“小高子,你怎么看?”

高淮连忙道:“万岁,小人不敢私看奏折,这是死罪。”

“你若不看就是违抗君命,一样是死罪,两个你选一个。”皇帝满不在乎地道。

高淮听了立即跪下来,哭丧着脸道:“万岁,小人还要保着这吃饭的家伙,一辈子侍奉万岁爷呢。”

“那你就看。”

“是。”高淮跪在地上将奏章看起,他虽没进过内书堂,但是有眼力价,平日卖力讨好魏越,故而得了在乾清宫的差事。

不过高淮自觉得比那些出身内书堂知识性太监低一等,文化欠缺。不过欠缺就欠缺吧,天子还就是喜欢从他口里听一些粗鄙的话来。

高淮看完奏章,想了下道:“万岁,小人看不懂大臣唠唠叨叨的规矩,但想着在宫里,若是有人给小人一巴掌了,咱这些没卵蛋都是敢还手的。此事换在状元郎身上,连屁都不敢放,还是个汉子们吗?”

皇帝听了哈哈大笑,高淮揣测自己这番话,大概是让‘龙心大悦’了。

自己这些太监与文臣不同,那些文臣整日拿些条条框框来约束天子,而他们这些太监只要天子高兴了,自己也就高兴了。

但见皇帝拿着奏本敲着高淮的头,道:“你这人就该多读读书,什么叫连屁都不敢放,粗俗!”

高淮连连道:“万岁爷教训的是,小人该打,这就掌嘴。”

皇帝话锋一转道:“不必了,这耳光子暂且记下。你这话话糙理不糙。姜桓虽失朝臣之礼,但却是个恩怨分明的人,哼,换了是朕还不给何洛书两耳光。骂他算是轻了。”

说到这里,高淮与皇帝一起开心地笑了。

高淮心底揣测万岁爷看来真是很赏识新科状元,看来自己这番话帮状元郎算是帮对了。

皇帝又拿起奏疏道:“不过规矩还是规矩,改不得,变不得。”

皇帝看了一眼奏疏前贴着的小票上。张太虚等阁臣给的意见是罚俸两个月,于是他就写上两个字‘如拟’。

皇帝想到,翰林的官俸一贯微薄,罚俸两个月对姜桓而言,恐怕不是小事。当然若是能让姜桓入直,或者任经筵讲官就好了,这样他就能赏赐姜桓了。

不过依照规矩,皇帝是不能指定入直官和经筵讲官,必须经过内阁题请方可。看来姜桓要想入直也没那么快,但皇帝想想自己已是厚赐其家人了。也算难得恩典了,对臣子嘛,不可一味宽容,亦当针砭。

这时皇帝心想:朕让礼部给姜桓家人送的报捷文书,想必该是到了吧!”

距离京城万里之外的洛阳府。

衣锦坊里一片宁静。

马鞍墙上的白灰有些剥落,地上的石板道依旧是那么湿漉漉。

穿着乌衣的家仆,布鞋上带着泥土,带着擦擦声从石板道上走过。

一顶绿呢子二人小轿,在家仆的托抬下进入了衣锦坊内的王府。

轿子在轿厅里落下,王家老大王元从此下轿。

眼下他已是辞掉一切官职。

王元消瘦了不少,回到家里先拜见老父,劝了几句,再出得厅来。

到了厅里,王家几个子弟都是一并到了。其中王元之子王世升,王彪子王泉等人见了王元出来一并行礼。

王元此刻有些疲惫,但见了几个后辈子侄,于是精神也是稍好了些,与几人一并坐下用饭。

出了姜桓这个状元,王家自然成了诗礼之家,谈论的仍是读书科举。

王世升对王泉道:“你昨日写的文章我看了,比去年乡试前,反而是退步了,若是继续如此,后年乡试仍是无望。”

王泉听父亲这么说,头不由一低。王泉与姜桓同科第一次院试落榜后,第二次又是不第,第三次方才低低取了,勉强入了县学为增生。

成为生员后,王泉虽科试通过,赴了乡试,但却名落孙山,这与他十一岁时就取了县试案首的风光相去很远。

王彪见王泉默然不语,知这几年科场不利对他打击不小于是道:“世升,泉儿也不小,无需一味苛求举业,先给泉儿说一门亲事才是。”

王世升摇了摇头道:“回三叔,此事要缓一缓,不许他娶妻,就是怕他读书分心。”

王泉也道:“爹的说的,乡试未第,怎有面目娶妻。”

知二人听不进去,王元叹着道:“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王世升与王泉二人听了都是垂下头,王舂在朝为官时,王家盛极一时,但眼下自是声势不如从前,故而急切希望家里子弟能有几个在科场上出息的,能接他们的班。

王世升道:“二叔,家族眼下虽事事不顺,但子弟以诗书传家,将来必有再兴之时。”

王泉亦是道:“是啊,王双伯父三十六岁方能举人,今科赴礼部试,侄儿当以伯父为榜样,屡败屡战。”

王世升道:“经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来,算算日子,堂兄若是科场得意,也是该蟾宫折桂了吧,真期望我王家能再出一进士啊!”

“一门三进士!科举声势啊!”几名子侄也是不由羡慕。

王氏家族虽大,子弟勤学诗书,但科举之路艰难,不说举人,就是秀才也没几人,若是再出一名进士,家族亦是风光不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