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点,荀宁没有感到任何的意外,毕竟如果不出现这种情况的话,他反而觉得有些不正常。如果从荀宁自己的角度来看的话,原本在朝廷为官,手上有着大把的权力,现在却只能被裁撤进入一个叫做大宋国情咨政院的机构担任辅国学士的职务。
这样的职务一听,就知道不过就是个提建议的言官,说得好听点,荀宁如果采纳言官的建议,那就叫从谏如流,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动动嘴皮子人家还不一定听的小官。原本手中的决策权被剥夺,执掌天下大事的那种高高在上的威风顿时被扑灭,这放在谁的头上,谁都不会高兴。更何况,被裁撤的那些人,本就是一些世家官吏。
傅文书没有停顿,他继续宣读着一些官吏任免的名单,这些名单上的人,荀宁都曾反反复复思考过。事实上,这也是他三年观察下来的结果。其中很多人都是从地方上被调任上来的官吏,也有很多都是新科进士。
“诸位同僚,自即日起,建武新政正式实施。这第一步就是官制的改革,请大家在半个月内,将手中的诸多事情,与相关官吏进行交接。半个月后,我会亲自向皇上禀报结果。”
“我等知道了。”
垂拱殿上,不少官吏回答的有气无力,很显然,荀宁的这项建武新政触犯到了世家的核心利益,这让他们心中敢怒不敢言。
傅文书宣读完圣旨,就挥了挥手告诉众人可以退朝去办差了。众人离去后,垂拱殿就像往常一样安静了下来。
这个时候,荀宁方才从幽暗角落里走了出来,来到大门前,他看向了众人离去的背影。
往常的时候,垂拱殿朝议结束后,众多大臣都会三三两两的聚集在一起,互相讨论着今日朝堂上的得与失。可今日却并不是这样的,很多大臣快速往宫门走去,而有不少人则是十几个成群的聚集在一处供电角落里,似是商量着某些事情一样。
“父皇,您这么做,汴梁城世家,会同意吗?”
太子荀瑜来到了荀宁的身边,他的脸色有些古怪,今日颁布的建武新政有关于官制改革的事情,荀宁并没有告诉过他。
事实上,改革官制的事情,荀宁从未找过任何官吏。即便是傅文书,也是昨日荀宁对他讲了以后,他才知道的。
如此重大的变革,荀宁没有让百官参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他要做一个独断专行的君主。一旦有官吏参与进来,必然会涉及到利益之争,到时候就可能是一拖再拖。
如今官制的改革,荀宁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皇权。往常的大宋,皇权分散,以至于冗官遍地,最终导致了新法难以正常开展。现在荀宁精兵简政,就是将皇权集中到了他自己的手上。
别看荀宁设计了左右丞相的职务,存在着相权,对皇权有着严重的挑战,但是,这两个丞相互相牵制,彼此制约,而且最终的决策权归属于荀宁,相当于两个人不过就是为荀宁打工跑腿的。
这样的制度设计,荀宁其实是借鉴了后世明清时代皇权集中的发展优点,当然设置大宋国情咨政院,亦是参考了内阁设置。
“他们不同意也得同意,毕竟,兵马大权掌握在朕的手里!”
荀宁有些独断专行且霸道的语气,不由得吓了荀瑜一跳。
如果让荀宁形容现在自己的状态,荀宁可以用两个字:铁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