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麒听到这里,算是完全放下了戒心,正重的点头应允,还吩咐道:“罢了,李通判说得对,王将军怎么都算是陛下嫡系,我这里确实不太好处理,就按照你说的,去处理吧。”
李骏宗也装作无奈且痛心的样子,起身向韩麒行礼,说道:“韩将军放心,此事,下官一定处理的妥妥当当。”
看着李骏宗离去的背影,韩麒心里乐开了花,那真是瞌睡了有人送沉头,一石二鸟,既送走了烫手山芋,又把这个新来的麻烦处理了,他而乐而不为。
而且他一直压着王少峰的死讯,就是因为他尚未能完全掌控大同局势,现在有人替他来收拾这个烂摊子,那算是正中下怀。
韩麒对于自己能否守住大同,其实很有信心,大同现有其守军近四万,而且储备充足,又有秘密补给通道,大同城城高墙厚,就算替天贼围困一两年,用大炮也别想炸开。
反之就算替天贼强攻,不死个两三万人,也别想拿下大同,问题是替天贼能受的了这么大的伤亡吗?显然是不能的。
况且就算守不住,也能顺着秘密的补给通道,撤军外围,对他来说,并不受影响,损失也不会太大。
李骏宗这个人,韩麒是了解的,十分刚正,花花肠子不多,虽然只是个贬官,但和王少峰同样来自都城,也算是曾同朝为官了,此事交由他处理,韩麒完全不用担心来自都城的问责和影响。
韩麒自认为很是聪明,把王少峰之死的影响,转移到了他人的身上,他就完全不用再抽出时间来琢磨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反而可以把时间,用来整合大军,收拢军心,把权利收归自己手中。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这本就是李骏宗的一场谋划。早上他听王博渝说过,王少峰的死,并没有在大同城传扬开来,所有人都以为王少峰已经带兵去了陕甘。
来韩麒府的路上,李骏宗就想明白,这是韩麒还没准备好,替天军又来的太快。
李骏宗正是利用了韩麒此时心虚的心理,把话头一步步引向自己刚到,不熟悉大同事务,让韩麒自觉把自己打发去处理王少峰后事。
这大同城的虚实,韩麒自从昨晚进城,就已经一目了然了,相比段志龙,甚至相比王少峰,韩麒差的都不是一点半点。
李骏宗进城之时,就已经从给他带路的军士口中,套到了大同城的大致布防。带着王少峰遗体出城,在联系下城中替天军的暗探,那可就不仅仅是带一个死人尸体了。
而且还能趁势走一遭大同的秘密补给通道,替天军破大同,那完全是板上钉钉了。
再说回那王博渝,当真也是李骏宗该着,李骏宗和王博渝,相识于科考,两人同为举子,又都是寒门,彼此之间,很是了解,对于王博渝的才识和能力,李骏宗也很是清楚。
王博渝此人,也算是才高八斗,虽然不曾受教于鹿门,但自小喜好读书,天下大势,也看的很清楚,而且尤擅口才。
屡次科举不中,也是因为当初首次科举之后,大谈天下大事,又在朝中无人,所以才为翰林主考官不喜,屡次不录。
但这并不影响,王博渝成为一个有才能的人。尽管无处施展其能,但他始终是个寒门贵子,若是能有机会,一飞冲天,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骏宗为什么要留下王博渝,就是想趁此机会,把他也拉到替天军的行列。
李骏宗自认为,当今天下能有一统天下之实力者,除了当今宋庭,就是那个江南王陈墨川,或者是河北王冯自高,而除了这三家,就是这替天军宁昇。
况且替天军也确实是一支爱民如子,不看低每个人的存在,宋庭有张之彦主张放弃北方,失其鹿,已经无可避免,江南贼陈墨川,被赵高盯得死死的,河北冯自高,自从攻取河北全境,也再无进取之意。
放眼天下,除了这替天军的宁昇宁大帅,李骏宗真不知道,谁还能有这样的机会和能力,况且,宁昇可是能做到礼贤下士的,这对于一个争夺天下的人来说,更加无比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