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奢侈品一类了,不知道三哥说的糖霜价钱几何?
贺宣盘算好白糖的账单,让小竹继续提取,最好能改良提取方法,增加白糖的产量。
没打听清楚前,自己是不会轻易出手的,免得给自家招来祸患。
不过自用倒是无碍,是时候让小兰学几道加糖的菜色,甜品也行。
要不晚上就做甜口红烧肉,再蒸些糯米红豆糕,自己带去书院,跟大家分一分。
心动不如行动,贺宣合上账本,起身去找小兰。
没踏出房门,就看到刚从照壁走进来谢端,脚步顿时有些沉重。
该来的还是来了。
谢端步伐不紧不慢走进来,就当是自己家里似的。
看到小四时,眼睛不自觉睁大,视线紧紧跟随。
直到谢端走到正院,贺宣不好继续尴尬下去,上前叫人。
“三哥...”
贺宣叫了人,不知道说什么好,看到谢端身后还跟着个小娃娃,紧绷的心得到放松,起码有个话题可以聊。
“这是谁家的小郎?”
“我侄子,你叫他阿檀就行。”谢端招手,让小侄子上前。
“唇红齿白,确实貌比檀郎。”贺宣夸奖一句,蹲下来,跟小侄子打招呼。
这娃娃看着也就三四岁,穿着白色里衣,青蓝色比甲,一副稳重模样,好像三哥的缩小版。
“阿檀好,我叫贺宣。”
小阿檀看看三叔,又看看贺宣,张口叫道:“贺叔叔。”
贺宣愣了一下,自己按着三哥的辈分来论,确实该叫叔叔,不过怎么这么别扭呢!
看着小娃娃,说道,“第一次见面,按理得给份见面礼才是,贺叔叔请你吃好吃的。”
本来想说红豆糕的,突然想起红豆需要提前泡发,现在是肯定来不及了,改能做的吧,小孩子喜欢吃酸甜口的,做个糖醋肉比较合适。
带着两人回到正堂,小竹忙给上茶水。
“刚看你准备出去,耽误你事情了吗?”屁股都坐下了,谢端才开口询问,自己进来的时候没人通报,小四却走到门口的位置,明显是有事。
“没什么,想吃点甜的,准备去厨房一趟,跟小兰交代一声。”
谢端是知道小四经常往厨房跑,自己还能煮个米粉,对此见怪不怪。
阿檀喝了水,坐在位子上左看右看,不出声打扰大人,却明显听不懂两人的话,有些无聊。
“谢华,带阿檀去院子里玩会儿。”谢端一声令下,阿檀自己下了椅子,跟着谢华走了。
出门的时候,还挺费劲,却不要谢华帮忙。
贺宣看着阿檀辛苦从台阶上跨出去,落地还不是很稳当,有些可爱。
收回目光,正对上三哥的眼神。
嘴角的笑意还未收起,有些僵硬。
现在就剩下自己和三哥,他不会提起之前的事情吧。
端起自己的茶盏,喝了口水,缓解紧张。
贺宣脑子飞速运转,要想不被提及尴尬事,最好是转移话题。
放下茶盏,“三哥,今日怎么突然带小侄子过来?”
这事其实是个意外,本来今日是休沐,谢端的兄长谢奕说好带儿子玩耍,但谁成想一大早,嫂子娘家来报信,说是家中一位长辈去世,两人匆匆忙忙换好衣裳,就外出祭奠。
跟阿檀说好的事情自然无法实现,小阿檀失落了好一会儿,自己在院子里摘树叶出气。
谢端看到了,正好不想在家被母亲念叨,就说带小侄儿出门玩耍。
出门了才想到,自己平日去的茶楼酒馆,人多口杂,不适合带小孩子去,就来了贺宣这里。
哪怕没有小侄儿,算着小四休沐的日子,谢端在家也待不住。
明白了自己的心意后,谢端压制过,冷淡过,但只要见到小四,心里的喜欢就像是泉水泡泡一样咕咚咕咚往外涌,无法忽视。
上次见面在五日前,这几日谢端住在兵营,扳着手指算日子,小四什么时候从书院回来。
夜深人静的时候,都有些忍不住要去找他的冲动。
自己喜欢的人,长大了。
谢端心底的想法,贺宣并不知道。
听三哥几句话解释清楚,场面又要冷下来,真的好想去厨房,或者去外面跟阿檀玩也行。
总比在这里说些干巴巴的事情强。
两人都心不在焉,却努力维持着话题。
贺宣突然想起来,自己的功课还没完成,“三哥,我昨日有道算术题,还没做,我去书房写。”
“功课难吗?”谢端跟着站起来,一起往书房去。
“还成,就是需要研究下,这题出的有些水平。”
谢端感受到了小四的疏远,不知该如何做,笨拙的想帮忙。
看了题目之后,两人在书桌上研究。
百鸡问题里,给了三个未知数,两个条件,求鸡翁,鸡母,鸡雏的数量。
要是用笨办法,其实凑也能凑出来,但用方程解更快。
三种鸡数量相加是一百,三种鸡的价钱相加也是一百。
那就可以用一百减去两种鸡,代替鸡雏,减少一个未知数。
代入公式,计算。
最后得出七*鸡翁+四*鸡母\u003d一百。
鸡翁和鸡母鸡雏必须是整数,这里面四可以被一百整除,所以鸡翁一定是四的倍数。
鸡翁就可以是零只,四只,八只,十二只,同理代入可得鸡母和鸡雏的数量。
贺宣的草稿写了一整张纸,把答案写在题目下面。
谢端普通的计算问题不大,对于这种难题没有刻意专研,不是很理解小四的计算方式。
却没有问出口,大不了改日找人询问。
贺宣收起纸张,在清水中洗笔。
“小四,你们算术课的先生是哪位?”
“陆先生,三哥你应该不认识,是今年新来的。”贺宣写完题,冷静下来,恢复到平常跟三哥相处的模式。
“哦,这位陆先生是何方人士?”
“我也不是很清楚,就知道先生叫陆九渊,个子不高,挺着个小肚子,相貌普普通通,上课很有水平,出的题目也好,讲课也好,都特别渊博。”
“听你这么讲,你很喜欢这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