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梅雨季节总是烟水迷离,雨水似乎从来都没有停过,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水汽。
一身便装的朱棣亲手把老公爷徐增寿搀扶起来,黝黑的脸上全都是和善的笑意:“记得上一次朕到魏国公府上的时候,还是去年的十月,转眼之间又过了半年,魏国公的身子骨还好吧?”
魏国公徐增寿本就是皇亲国戚,皇帝陛下亲临府邸绝对是莫大的荣耀,但对于徐家来说也就那么回事。
早在朱元璋时代,皇帝就来过几次,自从朱棣登基改元之后,这已经是他第二次来到魏国公府上了。
“微臣的身子骨大不如前了。”魏国公徐增寿始终躬着身体,这让他那原本就有些佝偻的腰身显得更加苍老:“春夏季节还好一点,一旦到了秋冬就喘不过气来……”
“上一次朕让太医院送来的药物,管用吗?”
皇帝给患病的大臣赐药,这本身就是一种恩宠,无论药物管用还是不管用,徐增寿都只能说“管用”:“皇恩浩荡,所赐之药物自然是灵验无比……”
毕竟是一奶同胞,旁边的徐皇后很清晰的知道徐增寿自幼就病恹恹的,他这个病恐怕是这辈子都好不起来了。作为一母同胞的徐家人,徐皇后更关心徐家的子嗣和将来,所以主动岔开了话题:“听说静昌这孩子在工部干的还算不错,万岁曾有提拔之意,魏国公以为如何呀?”
徐静昌是徐皇后的亲侄子,而且徐静昌这个家伙嘴巴又很甜,非常会讨好他这个皇后姑妈,有事没事就往宫里送东西表示孝心,自然能讨得徐皇后的欢心。
作为徐静昌的亲爹,听说万岁要提拔自己的独生子,按说徐增寿就应该赶紧表示感谢,再说一些“皇恩浩荡”之类的话语。
但徐增寿却立刻表示出了相反的意见:“静昌这孩子太过于年轻,以微臣之见,还是应该多多历练几年才堪大用啊。”
所谓知子莫若父,没有谁比徐增寿更清楚的知道自己那个儿子到底有多少本事,他就是个祖先荫庇之下的公子哥而已。凭借着家族的势力和影响在官场上混日子还勉勉强强可以凑合一下,真要是把他放到重要的岗位上或者是交给他重要的使命,肯定会弄的一团糟。
徐增寿知道万岁爷要提拔儿子,并不是因为儿子真的有能力,而是看在徐家的面子上,仅此而已。
虽然徐增寿说的很委婉,其实就是在说儿子还不行,至少现在还不行,所以才说要他“多一些历练”。
低调内敛而不争功,不象其他的勋贵那样想方设法的给家里人捞官职谋好处,时时事事为朝廷的大局考虑,这恰恰就是徐增寿圣眷不衰的根本原因。
“那就多历练几年吧。”朱棣从来就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几乎没有任何铺垫,他就说起了那件最关心的事情:“关于北伐,朝廷里头颇有……颇有些不同意见,魏国公是怎么看的呀?”
“老臣愚钝冥顽,朝廷大事不敢胡乱置喙。”稍微客套了两句之后,徐增寿就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只不过是说的比较委婉而已:“北伐乃是朝廷大计,自然要由圣上乾纲独断圣意天裁。然还需要因时而导因势而变……”
对于这次北伐,朱棣确实寄予厚望,光是前期的筹备工作就经历了差不多一年,发动的军队和民夫数以十万计。朱棣原本想着一战而竞全功,彻底击败北方草原的强大对手,就算做不到这一点,也要像当年的蓝玉那样重创对手。
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美好。
这次北伐从大军开拔至今,已经差不多经历了一年的时光,虽然明军始终牢牢的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甚至一度从东西两个方向上发起大规模的攻势,但却没有取得能够拿得出手的战绩,更加谈不上决定性的胜利。
十几万大军,千里远征,且不说前线的两军厮杀,光是后勤军需就让朱棣疲于应付。
朱棣本就是带兵出身的北地藩王,他早就看出这次北伐收获寥寥,基本上就是在白费力气。如果他还是当年的那个燕王还不是皇帝的话,肯定早就建议朝廷撤军了。
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他早就不是燕王了,而是大明朝的九五至尊真龙天子。
他急于用一场辉煌的军事胜利,来抵消皇位“来路不正”的影响,他太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了。
所以,虽然早就已经意识到北伐的效果不佳,还在咬着牙坚持。
在经历了朱元璋时代好几次北伐之后,北边的蒙古人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知道如何应对这种局面,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极力避免大规模的决战,尽可能的避而不战。
只要不和你打,光的规模庞大的后勤和漫长的补给线,就能把你托的筋疲力竭,到时候也就只能灰头土脸的退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