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岩有用?
他都已经成了个瘫子,而且连一点点的权力都没有,还能有什么用?
朱棣并没有做出哪怕一句解释,而是随手从袖子里掏出了两份奏章:“你们都看一看这两份陈奏吧。”
皇帝竟然把奏章随时带在身边,足以说明这两份奏章非常非常的重要。
太子先看了看第一份奏章,并没有多说什么,就随手递给了身边的汉王朱高煦。
汉王朱高煦拿起奏章看了看,顿时有种不明所以的感觉,因为这份奏章就是一份普普通通的请罪折子,抬头部分简简单单:
“臣,徐静昌谨奏:为擅自出兵漠西咎事。”
身为监军,在没有经过朝廷允许的情况就同意了赵深出兵漠西的事,他徐静昌是有责任的。
但这个所谓的责任也不过仅仅只是个说法罢了,毕竟自古就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传统,而且徐静昌这个“监军”本身就代表了朝廷,只要时候补一份这样的请罪折子,也就算是向朝廷打过报告了。
“窃臣仰承浩荡皇恩,于御前行走,每有顽劣不堪情事,多为天听所容,且寄予重任……臣本无知无识,蒙圣上简拔……”
这份请罪折子的前半部分,其实也没啥营养,无非就是徐静昌说自己其实就是个不学无术之辈,因为被皇上看重才做了“御前行走”的侍卫,并且成了漠东的监军。
其实,所有的这些话,基本上就是在客套,很多朝臣的折子都会这么写,连一点点的新意都没有。
“……自臣履命以来,查漠东乃贫乏之地,资不足以安民,械不足以绥地,于是恣睢专行,广积厚重,蓄之以实,终稍有微成……”
这几句的意思就是,虽然我代表朝廷监督整个漠东,然这东西实在是太穷了,为了安定本地的老百姓,为了增加军队的战斗力,不得不做了一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情。好在我们这边终于积攒了一点实力……
虽然徐静昌没有明说他到底做了什么上不了台面的事情,但朱高煦却早已心中雪亮:徐静昌说的应该就是漠东和孙成岩勾结走私的那个事!
“臣察漠西虏部似有隙机,遂擅做主张以击之,趟败兵师辱,臣甘请罪责。”
虽然最后的这一段话字数很少,但这才是真正的内容:我徐静昌发现西边有了机会,来不及请示干脆就自作主张,带着兵去打击敌人。要是战败了,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抓住机会果断出击,而不是墨守成规的请示朝廷,这也是正常情况。至于说承担责任云云,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徐静昌的这份请罪折子,其实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直到汉王朱高煦从太子手中接过第二道奏章的时候,才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份奏章是出自赵深之手,简洁干练言简意赅:
“臣赵深者谨奏……臣闻西敌隙机,然臣瞻于前而顾于后,监军徐者,力主进军击之……且深入不毛,不辞劳苦跋涉九日,臣酣战之际,徐者已拔哈尔林。迫降酋子,并伪王嫔妃、伪官署四百余人,获男女两万余,缴获伪敕绶、印玺等物……牛马羊驼七万余,旗帜兵杖无数,更有军马万四千匹……”
看到赵深的这份奏报,朱高煦立刻就傻眼了,赶紧又看了看上面的日期,甚至还和第一道奏报核对了一下,顿时吃惊的张大了嘴巴:从出兵到攻占哈尔林城,仅仅只用了十七天的时间!
以七千精兵横幅浩瀚大漠,突然兵临城下,这样的用兵手法确实堪称果断大胆,但十七天……这也太快了吧?
光是穿过大漠就耗费了九天时间,也就是说徐静昌只用了八天的时间就打下了哈尔林。
朱高煦本就是全程在第一线参与过靖难大战的人物,深知哈尔林城那样军事要塞到底有多么难啃,八天真的能打下来吗?
根据赵深的说法,在这次战斗中,徐静昌的表现简直就如同战神降临一般神勇无敌,不仅亲自在第一线坐镇指挥,而且还第一个进入哈尔林城,接受了敌人的投降。
要是别人送来这么夸张的捷报,朱高煦肯定连一个字都不会相信,但所有的战果全都写的清清楚楚:哈尔林城已经攻克,镇守哈尔林的帖木儿长子已经向徐静昌投降,连印信、敕绶什么的都缴获了,其中还有很多身份高贵的蒙古王公大臣,更缴获了好几万人口和无数的兵甲器械,以及一个完整的军马场和一万四千匹战马!
虽然夸大军功是历朝历代军队的“传统技能”,但赵深说的这些根本就不可能作假。
毕竟那些被俘的蒙古贵族和高官是要带回来的,还有那么多的人口、物资和牲畜,这玩意总不可能全都是信口胡说的吧?
徐静昌什么时候这么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