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徐静昌已经彻底惊呆了。
敌军的规模虽然很大,但赵深的骑兵却好像是一把烧红了的割肉刀切开凝固的羊油一样,轻而易举就破开了敌人的阵线,然后就狠狠的切了进去。
紧随其后的火枪步兵,就好像船只后面的航行尾迹一般,不停的扩散开来,在战场上开辟出一条越来越宽阔的道路,把敌人的各部之间隔开的越来越远……
后续赶上来的敌军,明显是想往前增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垫后腰”,但溃败下去的前锋部退的太快,竟然把自己的后续部分给冲的乱七八糟,然后就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混乱!
虽说徐静昌也不是什么能征善战的大将,好歹也算是武人世家出身,他立刻就明白过来,这就叫做兵败如山倒。
在真正的战场上,并不需要杀死或者是击败所有的敌人。只要能够在某个点上形成突破,就可以打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敌人的战术安排彻底失灵。
在很多动辄几千上万规模的战斗中,真正决定胜负的往往就是很小的一部分人。只要能够击败或者是杀死敌方的少量精锐,就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崩溃。
从看到后面的敌军出现混乱的那一刻开始,徐静昌就知道这一战已经取得了胜利。
在徐静昌原本的预想当中,这样的战斗必然血腥而又惨烈,一定会经过反复争夺反复厮杀,一点一点的消耗彼此的有生力量和战斗意志,然后胜利的天平才会开始倾斜。
但事实却完全相反,根本就没有什么攻守战,也没有长时间的拉锯战。只是火炮一响,骑兵一冲,然后那些火枪步兵就可以上去收拾残局了。
整个过程快的让人不敢相信,就好像是在开玩笑一样。
徐静昌猛然想起兵书上的一句话来:“我专而敌分,则可以寡击众。”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敌人的数量有多少,只要尽可能的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的某个薄弱环节,就可以打出以少胜多的胜利。
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懂,但却最是知易行难,很多人都能对兵法战策倒背如流,但却很难真正运用到具体的战斗当中。
像赵深这样的战斗方式,绝对代表着指挥艺术的巅峰。
以徐静昌的见识和水准,也就仅仅只能做出这种空泛而又浅显的程度而已。
为了能够仔细观察着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原本站在徐静昌身后的马千户已经挤到了前面,毕竟他也是久经沙场的人物,很快就看清楚了战斗的真相:那些轰鸣的火炮虽然还在不停的倾泻着密集的火力,但火炮这东西根本就不是用来进攻的,而是用于防守。
开战之初,火炮可以用来打击敌人的前锋突出部,但是现在已经不是那个样子了。
火炮明显不在乎敌人在哪,而是始终“关注”着己方的步兵。
早在很久之前的五马岭大战当中,作为孙成岩的部曲,马千户就知道赵深善于使用大量的火炮来攻击敌人,但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火炮这东西竟然还可以用做防守。
火炮的密集火力,在自己的步兵之前打出一条并不怎么宽阔的“隔离带”,让敌人根本无法大量靠近。然后那些端着火铳的步兵就在炮火的掩护下去收割早已经七零八落的敌人……
火炮从来就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但是能够把火炮打的这么准,甚至可以让自己的步兵踩着炮火的边缘前进,这绝对超出了马千户的想象。
那些端着火铳的步兵面前,几乎就是一条有炮火编织出来的“火毯”,让敌人无法靠近也无法集结起来,这样就可以始终在接触面保持相对兵力优势。
真是惊才绝艳的战法。
如果说这些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东西,马千户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些端着火铳不停前进的步兵,就已经是他无法理解的存在了。
那些个端着火铳的步兵,和最常见的步兵完全不同,至少在马千户看来,这些个火铳兵根本就算不上精锐,甚至连主力都算不上。
在马千户的心目当中,真正的精锐就应该是那种悍不畏死的士兵,只要到了战场上就会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好像狮虎野兽一样嗷嗷叫着冲向敌人,或者是杀死敌人或者是被敌人杀死,总之就是杀气腾腾……
但这些个端着火铳的步兵却完全不是那个样子,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杀气,交战之时也没有不顾一切的奋勇前冲,更没有声嘶力竭的疯狂呐喊。而是以五十几个人为单位,排着整整齐齐的双层横队,以整齐划一的动作发射火铳。
虽然没有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搏杀场面,更没有纵横奔图你来我往的激烈厮杀,但这些火铳兵所制造的杀伤绝对超乎想象,每一次发射火铳都会有成排成排的敌人倒下去……
整齐划一的动作,严整肃穆的队列,和炮火之间的配合严丝合缝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