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事先演练过的礼节,行完了君臣大礼之后,考生纷纷端坐在矮几之后,几个太监则开始给他们分发纸笔等物……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正襟危坐的白学礼开始等待朱棣出题了。
“我大明生命亿兆富有四海,带甲三百万……”朱棣那浑厚的声音仿佛从天国传来的神音,竟然在偌大的文华殿中激荡起阵阵回响:“然国之强弱恒无定则,治世乱世不在于空谈而在于实务。圣人曰礼乐,先贤曰忠义,又言财须民力国赖民强,何以为强国之万全也?”
从来就没有不衰的王朝,国家的强弱到底是在于礼乐还是在于忠义,还是说在于百姓?要想国盛军强,到底应该如何兼顾圣人之道和普通小民的利益?
这就是本次殿试的考题。
因为殿试是要考策问的,而且策问的内容大多和时事有关,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大而化之的某个话题,从形式上来看,朱棣亲自出的这个考题也算是中规中矩。
为了防止某些考生没有听清楚,早有专职伺候笔墨的人员将朱棣的话语,一字不差的誊写下来,分别交给各个考生让他们以此为题进行“答辩”!
虽然考试题目已经出来了,但却没有一个人动笔。
这二百多个考生,或是凝神静思,或是反复品味,全都是仔仔细细的揣摩着……
反正就只有这一个题目,而且还有的是时间,与其匆匆忙忙的动笔,还不如先好好的想想清楚,应该怎么“起题”“承题”“点题”,然后再提出自己切实可行的观点……
这个题目出的很大,果然有天子气象,但要想做出惊才绝艳的文章,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不要慌,千万不能慌。”白学礼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命运的转折点,他反反复复的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慌,一定要沉着冷静,才能做出完美的答卷。
反正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的从容考虑……
时间如同行云流水般无声无息的划过,也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终于有开始作答了,但白学礼还是没有动笔。
如何在强大国家的基础上兼顾小民的利益,这本就是一个说滥了的话题,千百年来无数先贤曾经提起过无数次,但要是想结合当下的大明现状,提出具体而且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就需要真本事了,不是说会写八股文章会吟诗作赋就可以的。
时间还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有些考生已经写了下很多文字,但白学礼却依旧没有动笔,他还是缜密思量认真考虑……
也不知过了多久,直到他已经胸有成竹,这才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缓缓的提笔在手,郑重其事的蘸了蘸墨,开始认真答卷:
“……吾尝闻,国强而民富者,无不度于士农工商之务也……”
同样的话题历史上已经说过无数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的不同的立场进行阐述,已经很难再写出什么新鲜的内容。而且白学礼终究是出身于底层寒门的小地主之家,所以他更切中于“实务”:就在别人还在大谈特谈什么“齐桓晋文霸天下”“秦皇扫六合”这些大话题的时候,他却从底层的角度开始书写自己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
“……窃以为,强国富民在于实,士实于政,农实于谷,工实于器,商实于殖……”
白学礼一字一句的小心书写着,虽然这个时代还没有提出正式的“馆阁体”概念,但却早已经有了科举考试专用的“通用字体”,讲究的就是笔笔方正字字圆融,所以他书写的速度比较慢。
而且殿试的考题并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篇幅可多可少,只要言之有物切中要害就行,通常情况下也就是一两千字而已,要是言简意赅几百字也不是不行。
但白学礼写的这个文章,涉及到了太多的细碎繁琐问题,所以篇幅极长。
当他好不容易才书写过半的时候,已经有些才思敏捷的考生纷纷坐直了身子——这就表示他已经写完了答卷,就等着交卷了呢。
但他的文章却还没有写完,只能继续埋头书写。
不知不觉之间几个时辰就这么过去了,那些埋头书写的考生纷纷坐直了身子……
因为一直都沉浸在自己的文章构想当中,根本就没有注意到时间,下意识的看了看外面,才意识到一轮红日已经开始西沉。
不知不觉之间已经耗费了太多的时间,眼瞅着天就要黑了,虽然一直都是叮嘱自己千万不要慌,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他还是有点慌了,却也只能下意识的加快书写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