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了,自己当皇帝了,藩也削了。近几年估计也没有大的战争,国库日渐充盈,可不就是迁都的最佳时机吗。
一旦迁都北平,那么大孤山铁矿朝廷自己就可以开采,还不怕外人来抢,一举好几得。
虽说北元现在无暇大举进犯大明边境,不过这个邻居长期从事的都是抢劫买卖,一年不整上那么几次,心里怪不舒坦的,年都过不好。
因此,大明的边境村镇隔三差五就会有元人来犯,人数几十到几百不等。
迁都是一项大工程,朱允炆得先行自己考虑好,才能再给大臣以及天下百姓说。
而秋天转眼已经到了,北方天气渐冷,自然不可能搬家。况且京师周边种植的玉米也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说起玉米,朱允炆心中就是一阵狂喜。也许是皇帝重视,下面人精心伺候的原因,万亩的玉米长势喜人。
朱允炆在玉米尚未成熟时曾亲自前往验看,叶宽根粗,结的棒子看着雏形也不小,成熟后必定是丰收。
“皇上,这玉米果然好伺候,只要给它充足的水分和粪肥,它就蹭蹭的往大长,一般风雨奈何不了。”郑吉士站在地坎上,脚上还沾着泥土,看着眼前绿油油的一大片生机,兴奋的跟朱允炆说道。
此人不愧是农政主事,在得知玉米或许可以解决整个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后,他除了上朝之外,几乎每天都得在地里走一遍,看一看玉米的长势,了解此物的习性。
甚至多次晚上睡在玉米地里,观察玉米的生长及病虫害,以至于几次早朝他都迟到。
朱允炆也知道了此事,最后索性给他特权,不用上朝了,专心伺候这些玉米即可。本来嘛,一个搞农业的,天天听政治,聊胜于无。
现在看来,郑吉士果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不仅掌握了玉米的生长习性,而且还让这片万亩棒子全部丰收。
丰收的时刻即将到来,对于这批自己引进主导种植的玉米,朱允炆说什么也得亲自下田收割。
一方面他自己确实激动,对他而言眼前的不是简简单单的玉米,而是大明强盛的先兆;另一方面也是对外释放一种信号,皇上如此重视此物,必然没有问题,以后推广的时候,百姓也不会有太大的抵触情绪,种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