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鞑靼脑子一热对明朝采取敌对政策后,瓦剌在明朝的扶植下日渐强大。强大到马哈木竟然敢试探明朝的态度。
运河之事虽是朱允炆考虑各方面事宜提出的,但导火索仍然是瓦剌的频繁掠夺。因此,明朝决定要敲打敲打这个不听话的小弟了。
冬日即将到来,北方早已进入冰天雪地,要北征也只能等到明年开春了。
自从当了皇帝之后,朱允炆感觉很累,每天都有阅不完的奏折。不仅如此,在一些不大不小的事上都得他拿主意,一大群臣子下朝后也等着见他。
朱允炆力不从心,这样下去还了得,自己迟早都会成为历史上的短命皇帝。
尽管他已经将一些奏折交给了翰林批阅,但权力还在自己手中,这些书呆子只会看内容,注意还得自己拿。
朱允炆现在完全没有了个人生活,他都好久没有放松的在后宫歇息了,至于自己的妻儿,更是只能匆匆看上几眼。
当然如果朱允炆同志懒惰一些,不怕大臣们上书痛骂,倒也没人能拿他怎样。可咱们的朱皇上偏偏有着一颗雄心壮志,又跟着老朱同志混了几年,完美继承了老朱同志的敬业精神。
朱允炆意识到长此以往下去可不行,他得做出一些改革,招纳一批贤才替自己处理政务。
这一点上他倒是有迹可循,明宣宗搞得内阁就不错,朱允炆也准备借鉴一下。
经过考虑,朱允炆觉得内阁的成员既要有真才实学,又不能有权,否则就是丞相了。
真才实学这一块,朱允炆不担心,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有了人选。唯独在如何防止内阁权力过大上不得其解。
想不通暂且放下,因为当下他还有一件事需要解决。
自朱允炆继位以后,尚未立太子,东宫一直空缺。随着几个儿子的相继出生,朝臣请求立太子的奏折从未断过。
他们的理由很老套,无非就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大明稳定,立太子以安天下百姓之心。
朱允炆想不明白,自己又不是七老八十,正是干大事的青春年华,怎么就需要一个小屁孩来安稳天下,这不是胡扯吗。因此对于这些奏折他一概驳回,不作理睬。
不过他显然低估了群臣的恒心,驳回的折子不仅没有让大臣们收敛,反而激起了他们与皇帝博弈的雄心,更加卖力督促朱允炆早立太子。
趁着近几日朝中无要事,朱允炆决定抽空带着妻儿出宫转转。这种事朱允炆轻车熟路,他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古代的皇帝都喜欢微服偷着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