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汤若望,是来到天国取的名字,原名臣也给忘记了。”
汤若望?
朱由检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这个人。
陶渊明曾经写过一首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这一句诗道尽了人生的无常,还有生而为人的渺小。
而对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教的外国人来说,故乡是个很遥远的词,支撑他们生活在陌生大陆的,是传教的信念以及对天主虔诚的信仰。
汤若望就是这样一个人。
然而这个在中国呆了大半辈子,也葬身在中国的传教士,在死前却被判处了凌迟。
作为一个被派往中国的传教士,汤若望无疑是优秀的。早在少年和青年时期,汤若望就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聪慧与好学。
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了。
未满二十岁时,他就加入了耶稣会,成为一名修士,继续深造。
天文与数学是他最大的爱好,前往中国传教,成为像利玛窦那样优秀的传教士,将天主的光辉与恩泽播撒到中国大地,是他的理想与抱负。
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他正式晋升为神父,也成为了最优秀的修士之一,各方面都十分优异。
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一个人正当壮年的时候,汤若望和其它二十余名传教士一起,搭上了前往中国的帆船,肩负起在中国传教的任务。
经过一年多的海上漂泊,他们终于来到了中国这片广阔而又繁盛的土地。
潜伏几年以后,汤若望终于凭借自己的天文数理知识见到了万历皇帝,开始了自己的传教生活。
由于他信奉利玛窦的“合儒”思想,再加上他自身的才华与努力,很快,他就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与赏识,入朝为官。
即便后来明朝倾覆,新兴的清王朝也因为他的才能没有处置他,反而十分重用他。
他将自己的天文与数学知识回报朝廷,将西方的先进科技引入中国,推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着书立说,推动了中国传统历法的更新,他潜心工作,为大清鞠躬尽瘁。
反正对于他一个老外来说。
改朝换代无所谓,主的光辉最重要。
老子压根就不在乎满人夺了汉人的地方。
不过《天学传概》引发的惨案
有一句话,叫做树大招风。
汤若望凭借自身的才干很快就获得了大清皇帝的赏识与宠爱,尤其是顺治时期,他不仅是钦天监的监长,还受封一品,可谓是荣极一时。
也正因如此,信仰天主教的中国百姓越来越多,1658年就多达十几万人。
汤若望的风光让同在钦天监为官的杨光先很是看不惯。
杨光先认为汤若望推出的新历法其实错误百出,他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传教,新历法封面上的“依西洋新法”就是明晃晃的证据,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徒也是证据。
为此,他多次上书弹劾汤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