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午,高衙内领着一位肥胖的中年人来到酒楼。
这人叫高祥生,自称是已故高太后的亲戚,至于那个高太后,他没有说,张士勋也没有问,没兴趣。
胖子的官职是判军器监。
这才是张士勋感兴趣的。
两人一照面,张士勋就掏出一张白银卡送给他。
高祥生接过白银卡,笑得见牙不见眼。
如今白银卡一卡难求,已经成为身份的象征,而且花钱买不到。
“高判,我的事情,高衙内已经对你说了吧?”
“说了,说了。”
高祥生点头哈腰,他对这位张天师仰慕已久。
张士勋带他来到三楼,侍应生给他们端来一壶茶。
“高判,咱们边喝茶边谈,你先给我介绍一下军器监吧。”
高祥生点点头,开始介绍起来:“军器监设有南、北作坊和弓弩造箭院,在各州设有制造兵器的作院。南、北作坊掌造兵器,下设木作、杖鼓作、火药作等。弓弩院掌造弓弩、甲胄、剑、镫……”
等他介绍完,张士勋问:“军器监储存的铁料多吗?”
“几乎没有储存,前几天弓弩院来领铁料,就让他们回去等着,用铁的地方太多,根本供应不过来。”
张士勋听了,很失望。
连军器监都没有铁料,还能去哪里搞?
尽管如此,张士勋还是决定去走一圈看看。
耗费了大半天时间,张士勋跟着高祥生到弓箭院、火药作转了转,越看心里越凉。
原材料缺乏,生产工艺落后,工匠水平参差不齐,做出来的兵器质量难以保证。
稍微让他感兴趣的就是火蒺藜了。
火蒺藜分两种,一种外壳为瓷胎,通体施绿釉,重量一斤多不到两斤的样子,球表面密密麻麻刺状物,顶端有一个小孔,用来装引线的,瓷蒺藜的中间为火药室,内装有小铁块。
另外一种是铁制的,外形与阻挡骑兵用的铁蒺藜相仿,只是中间是中空的,里面灌满火药,战时点燃后用抛石机抛出去,爆炸后铁块碎片可以伤敌。
张士勋不用试验就知道,火蒺藜的杀伤力十分有限,因为宋朝的火药配方还很原始,产生不了太大的威力。
不过,他关心的不是火蒺藜本身,而是它的外壳。
如果能搞到这种成型的外壳,材料问题基本就能搞定了。
这只是权宜之计,以后条件成熟后,再自制。
回到酒楼,张士勋让厨房炒几个菜,热情地招待高祥生。
待酒酣耳热之际,他试探地问:“高判,能不能帮我弄几个火蒺藜?”
“这……”高祥生为难地挠挠头,“张天师,你当过军主,知道朝廷对火器管控极严,火蒺藜尤其如此,出入库都有记录。”
张士勋摆摆手,“我不要你的制成品,只要外壳。”
高祥生听他只要外壳,很明显地松一口气,笑道:“这个就没有问题了,你要多少?”
“你能搞到多少?”
“百八十个还是没问题的。”
“用不了那么多,陶瓷的和铁的一样二十个就差不多了。”
“行!这事交给我了,你什么时候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