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山东不太平,臣早就注意到了。”高希才不会说自己前世读到过这段历史。
永乐皇帝没心思管高希是怎么知道的,他只想知道如何平定暴民们的起义。
这时,刘公公带着太医来了。
“陛下,太医在殿外候见,可否进来为陛下把脉?”刘公公问道。
“把什么脉!快去,叫杨阁老、方宾来,有急事。”
刘公公感觉自己腿都要跑细了,没办法,君命不可违,他小跑着又去了。
“永乐四年,山东济南蝗灾早灾,接着是瘟疫,绝收田地七十余万亩。”
“永乐七年,陛下北征。永乐八年开始,修会通河。山东虽连年遭灾,赋税却从未蠲免过。”
“永乐十四年,北京紫禁城动土,自此山东各色木石物料被征收,成千上万的民夫年年被征发。”
“去年,殿下与我途经邹县所见所闻,便是一例。”
“在此次唐赛儿起事前,山东地方每年都有民众聚众闹事的奏报,中枢已经见怪不怪了。”
高希说到这里,看了看永乐皇帝的表情。
他有些累,更有些沮丧:“高希,朕与你都太自大了。萧仪刚才不是说过吗?爱了苦的百姓,若无处诉苦,便会揭竿而起。”
“父皇,暴民起事,哪朝哪代没有?现在这个唐赛儿聚众数吉,已经杀了蒲台知县,占了县衙。附近的诸城、安丘、莒州、寿光也有群贼起事响应,不立即灭了他们,各地暴民效仿,后果不堪。”朱高炽说道。
“陛下,臣以为不可急着派兵弹压,应先试以招安。招安不成,再行剿灭不迟。”高希说道。
“高希,暴民起事造反,社稷则危,不立即剿灭怎么行?”朱高炽是太子,未来的大明皇帝,对于百姓造反这件事,他要比高希敏感得多。
他的爷爷朱元璋,就是农民起义夺天下。
自己的父亲,面前这位永乐皇帝,也是举兵造反,将亲侄儿建文帝轰下台,自己做了皇帝。
他作为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儿子,太清楚“造反”是什么意思了。
速派大军剿灭叛匪,是他最本能的反应。
“陛下,殿下。依臣公平地看,朝廷对山东百姓是有亏欠的。”
“元末,山东是红巾与元军厮杀最惨烈的地方。陛下靖难时,山东又打了几年仗,民生凋敝。再加上这些年山东的天灾人祸,而朝廷却始终未给过山东蠲免钱粮的待遇。”
“如此,山东民困苦,活不下去了,要起来造反情有可原啊!若朝廷能先行安抚,再蠲免钱粮若干,再发赈灾和抚恤钱物。臣以为,唐赛儿这件事并不难解决。”
这时,内阁首辅杨士奇、兵部尚书方宾也赶来了。
“陛下,老臣以为,高希的法子更妥当一些。暴民起事,无非是受不平的待遇,吃不饱饭。朝廷只要派员安抚,解决百姓吃饱肚子的问题,便没人会跟着闹事。如此,也可避免战事一起、生灵涂炭。”杨士奇说道。
“陛下,臣以为太子殿下说得对,应以‘剿’为主。臣看了奏报,随唐赛儿起身的暴民已达数千,附近多个乡镇起事响应。不立即剿灭,贼事坐大,不可收拾。”方宾立场鲜明,主剿,兵部尚书的本色。
这是第二次朱高炽和高希在大事上,意见相左。
永乐皇帝看了看他们俩人,说道:“高炽、高希,现在你们二人一个主剿,一个主招,还各有一位大臣附议。你们俩准备怎么办?”
永乐皇帝是想看看这两位未来的君臣,在碰到矛盾时,将如何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