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院内外的官员一看,反迁都的主心骨萧仪被永乐皇帝革职下狱,这怎么行,于是都跪了下来。
“慢,陛下!”有一个官员还向前几步,到了永乐皇帝面前才跪下。
这些官员看起来是为萧仪求情,但在永乐皇帝看来,却是在逼宫。
“怎么?朕要处置一个官员,也要看你们的脸色吗?”
“臣等不敢。”
“你们不敢?”雨并未停,只是变小了,永乐皇帝几步走到院中,也不管雨水滴落在他的身上,刘公公立即撑着伞过去为他挡雨。
永乐皇帝来回走着,院中的泥水被他踩得“沓沓”地响。
他看着满院子大大小小的官员,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孤家寡人,但他神情坚定,继续说道:“你们敢得很啊!朕要处置萧仪,你们便跪在这里,这是要做什么?”
“萧大人反对迁都,也代表了朝中许多大人的意见。臣以为,萧大人一心为国,对陛下赤胆忠心,绝无私心。臣等请求陛下网开一面,不要治萧大人的罪。”刚才那个到永乐皇帝面前跪下的官员说道。
“你叫什么名字?”永乐皇帝问他。
“臣翰林院侍讲罗汝敬。”罗汝敬不卑不亢,从容应道。
“罗汝敬,你的意思是,你也反对迁都啰?”高希立即发问。
“臣以为邹缉邹大人奏章,可以代表臣的意思,是否迁都和天火烧殿没有关系,但陛下自登基以来耗用公帑过巨、以致民生凋弊,确是事实。”
高希没有再继续发问,他知道这个回答是永乐皇帝愿意听到的。
可是院内外那些一心反迁都的臣子却愤恨不已,顿时视罗汝敬为叛徒。
永乐皇帝不再理会罗汝敬,他已经看出来,因为“天火烧三殿”引起这场政治风波,实际上在官员有三派意见。
一派是“反迁都派”。他们认为,“天火烧殿”是上天对永乐皇帝的惩罚,由此进一步联系到“都城北迁”这件事上。因为正是永乐皇帝坚持“都城北迁”,才造成民生困苦、国库空虚,上天才降下大火警示。这一派是主流。
另一派是“就事论事派”。这一派以邹缉、罗汝敬为代表。这帮人也挺大胆敢言,他们罗列了这些年来永乐皇帝在施政上的过失和错误,要求永乐皇帝蠲免百姓赋税、与民养生息。而且经过今天这一场引雷试验,他们更加坚定地将“天火烧殿”和“皇帝失政”进行切割,就事论事。这一派算是中间派,但不是主流。
虽然在永乐皇帝看来,批评他的声音总是不好听的,但“就事论事派”却是真正领会了《奏天殿灾修省求言赦》的文件精神。
最后一派人更少,以高希为代表,坚定支持永乐皇帝“都城北迁”。高希还亲自下场做试验,当众验证“天火”和“皇帝施政的好坏”根本没有关系。这一派人就更少了。
“天火烧了京师的皇城三大殿,你们这些臣子,不想着怎么帮助君父解决危难,却挖空心思指责朕失政,想尽办法要求朕收回都城北迁的旨意。到了今天,朕让高希当众验证天火与朕的德行无关,你们依旧不依不饶。好,朕问你们,你们到底是想要都城回迁,还是要朕德修德政?”
永乐皇帝说话声音并不高,却听得出来,有着满腔的愤怒。
院子里一时没有人回复永乐皇帝的问话,只有顺着屋檐滴下的雨滴不停地“滴滴答答”落到泥水中的声音。
“咳咳...”永乐皇帝咳了两声,看了看手中萧仪呈上来的那份《应求直言诏疏》,苦笑道:“萧仪,你怎么说?”
萧仪高昂着头:“臣反对迁都。臣要说的话,在奏章中都说了。”
高希已经听出来,萧仪这是豁出去了,他要硬扛到底,就算死也在所不惜。
“萧大人,三思!”高希大声对萧仪喊道,他不想萧仪这样的忠臣死掉,就算他的主张和高希大相径庭。
“好,”永乐皇帝将手中萧仪的《应求直言诏疏》向众臣子挥了挥,问道:“还有谁和萧大人意见一样?”
“臣翰林院侍读李时勉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