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电工的遗憾
这座汉墓发掘时,有一件很遗憾的事,就是墓葬很早前被盗了。
专家根据痕迹估计,盗墓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末期。
这个盗墓时间早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拿“摸金校尉”来比较一下。
很多人把曹操手下的“摸金校尉”称作盗墓祖师爷,而华东那座汉墓在被盗二百多年以后,大名鼎鼎的“摸金校尉”才刚刚初出江湖。
汉墓在发现时,因为被盗情况比较厉害,几乎被盗墓贼偷窃一空,留给今人的,就只是一个地上充斥着淤泥的空墓,所以关于墓主人是谁的信息也极为模糊。
省博物院和当地博物馆的专家竭尽所能,根据墓型、修建工艺和残留的种种蛛丝马迹痕迹,综合推断,给出了一个似乎精确却又带点模糊的答案:墓主人介于第六代诸侯王刘洭和第七代诸侯王刘春之间。
对于这个结果,很多专家是有争议的,争议的范围还往第五代诸侯王和第八代诸侯王方向扩大。
因为没发现陪葬的玉衣,甚至还有人认为葬的不是王,只是该诸侯国身份极高的大贵族……
专家们之间争论,有时根本不避讳在一旁看热闹的老百姓,业务上几回讨论,带起了附近看热闹的老百姓们热烈讨论的节奏。
汉墓周边的老乡们也学着专家们的样子,乡里乡亲的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熟人们蹲在一起,一本正经讨论墓主人是谁的问题。
老百姓们和专家共同语言少,但相互之间聊得有兴致。
民间什么稀奇古怪的理论都敢说,越聊还越兴奋。
所以在汉墓在挖掘之后很长时间,关于墓主人是谁的话题,成了附近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专家不能确定的东西,老百姓更难确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业余娱乐生活本来就贫乏,关于墓主人是谁这个话题,被当地的老百姓翻来覆去聊天费口水,从1981年一直争论到1985年。
1985年的某一天,在当地的一个理发店里,因为争论墓主人是第几代诸侯王的事,有个电工在理发店里又和人杠了起来。
和以往当地老百姓虚无缥缈的抬杠不同,这个电工一口咬定墓主人是第六代王爷刘洭,说到急眼处时,这个电工甚至言语确凿地说自己手里有证据。
后来,电工似乎发现自己说走了嘴,又不承认自己手里有证据。
电工反常的举动被人反映了上去。
紧接着,电工更多疑点被人翻了出来:这个电工曾经跟着考古队,发掘时进入古墓架线照明,行为可疑。
古墓发掘以后,有人反映这个电工曾偷偷拿着一个篆书“洭”字,向周围有文化的人打听:这是什么字?
更有人反映,这个电工偷偷往省博物院打电话,问关于汉墓的事;还有人说见过他身上曾带着个古印章。
众多疑点,惊动了市博物馆,博物馆派人找这个电工谈话,询问印章的事。
电工矢口否认,任博物馆怎么劝说,一概拒不承认自己私藏了古墓里的文物。
博物馆问不出来,干脆由派出所出面,公安人员直接到电工家面谈。
结果派出所的人进了电工家一看,只见电工家的墙壁都是用报纸糊着的,在墙壁的报纸上,很多地方醒目地印着红色“刘洭”“刘洭”“刘洭”……的印痕。
那古朴而有韵律的篆书,印了不止一处,证据在墙上,想抵赖都没办法。
电工只好承认:自己确实在某次进墓时,滑倒摔了一跤,无意中从墓道的泥里摸到了小印章,他愿意上交国家……
此后,一枚漂亮精致的龟钮银印在博物馆里正式展出,印文上,用阴刻法刻着两个古朴的篆体字——刘洭。
电工偷藏了考古文物,而且是考古研究中的关键性文物,文物最后画龙点睛般出现,为一座古墓的研究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系列发生的现实,比小说编的故事还精彩,从此之后,消息迅速遍天下。
这个故事不单在考古圈弄得人人皆知,即使在圈外,也火了好一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