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书轩hbcjlp.com

繁体版 简体版
聚书轩 > 军史小说 > 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 > 第169章 宋朝的优秀制度

第169章 宋朝的优秀制度(1 / 2)

 推荐阅读: 梦中修行,从凡人到至高 我重生成了蚯蚓 女神还是抑郁症,先忽悠她做老婆 儿子,妈求你个事,给你换个爹 穿越后,神兽纷纷送上门 合欢宗剑仙 末世圣城 我没名字吗?只知道喊我战略级! 战争之王:蛾魔 人在英伦做老6
最新网址:hbcjlp.com

雄州的事情,已经出现杀良冒功,但是这样的事情,宋朝多的是,因为大宋虽然重文轻武,但是他们很多都想军功,辽国之人一直都是他们自己难以取胜的时候,这次也是不例外,他们想要取胜你这结果他们也是很困难的事情呢?不过军功这块也是要分人,大宋要是能在军事上成功那才是真正有问题呢?

关于宋朝的政治,时人常以“重文轻武”一词来概括,这是比较偏颇的。宋朝的确非常重视文治,但却从未忽视过军事建设。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和戎”,军事作为一个王朝安身立命的保障,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受到了重视,这自然也包括宋朝。当然,北宋的军事制度和前代有很大的区别,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拐点。北宋的军事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被明清继承和发展,因此也非常重要。

一,北宋军事的分权

宋代的政治制度,一言概之,那就是“分化事权”,军事也不例外。北宋中央有三个最高军事机构,分别是枢密院、三衙和率臣。

枢密院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在唐朝的前身为枢密使,掌管皇帝的重要机密文书,对中书门下形成了制约,基本是宦官担任。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控制了军队,于是枢密院权力随之膨胀,掌控了兵权。到了北宋,枢密院就成为了最高军事机构,称为“西府”,和中书门下(东府)并称“二府”。北宋时期的枢密使由文官担任,反映了“以文制武”的策略。

枢密院虽然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但是本身并不统率军队,而是军事、军务的管理机构,如掌管兵符、管理兵籍等。具体的统兵机构则是“三衙”。

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是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五代时期,军阀不断扩充自己的侍卫亲军,使得禁军的数量庞大起来,为了管理禁军,就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后梁时期,设置侍卫马军司管理禁卫军,后周又增设了殿前司,扩充了禁军部队。到了北宋初期,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于是形成“三衙”。三衙的长官由武将担任,三者相互制约,无法形成武将专权。

率臣,也就是统兵官的总称,如安抚使、经略使、经略安抚使、都部署、副等。率臣都是在战争之前临时委任,因而没有形成定制。这种临时指派将帅的政策,有利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有利于地方的稳定。

在进行具体战争的时候,北宋皇帝又以“阵图”来约束主帅。“阵图”是皇帝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而进行了排阵的将领为“排阵使”。从赵匡胤开始,北宋皇帝就经常任命“排阵使”来监督主将。此后,以阵图作战成为了宋朝的基本规矩,如果主将按照“阵图”作战,即使失败,那也不用追究责任;如果主将违背“阵图”作战,即使胜利,也要追责。如此,皇帝就能够“遥控”军队。

宋朝文官

唐朝以来,地方武将专权,形成了“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北宋则吸收唐朝的教训,极力削弱、分化武将的权力,使枢密院统兵,率臣调兵,使得兵将分离,有力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出现。另一方面,北宋推行兵将分离,并以阵图作战,导致军队上下两心,士兵没有积极性,将帅没有主动性,总是在战争中限于被动。这也是宋军对辽夏金元屡战屡站的关键原因。

二,内外相制,军队规模不断扩大

地方割据势力做大一直是古代王朝头疼的问题。西周的分封制、汉朝刺史制度、唐朝的军镇制度,最终都导致了王朝的崩溃,地方割据势力的崛起。宋朝兴起于五代的乱世,其开国之君赵匡胤本身也是武将出身,因而能够在前代的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一套防止地方割据的方法,而剥夺地方兵权、限制地方军事力量也就成为了关键一步。

唐五代时期,节度使是地方最高长官,他们掌握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大权。赵匡胤立国后,“杯酒释兵权”,首先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随后,又通过一些的政治措施解除了节度使的财政、行政大权,使节度使沦为了虚职。

赵匡胤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了禁军,使得禁军规模达到了19万,成为了国家主力军,这是历史上首次出现的现象。此后,北宋的禁军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到宋仁宗时期,禁军数量已经突破了80万。在分布格局上,推行内外相制。北宋初期,有10万禁军驻守京师,10万驻守在其他各地,使得中央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地方叛乱。同时,中央的将领也不敢发动兵变。

艺祖养兵止二十二万,京师十万余,诸道十万余,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天下承平百余年,盖因于此。——宋神宗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