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老朽出题乱世,你们以题作诗,自然有雕琢之韵,这个缺点其实也不算缺点。”
“元瑜记下了!”阮瑀再次躬身一礼,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从容。
不经意间,他看了袁谭和蔡琰一眼。
蔡琰正在看着他的诗作,读到绝妙的句子时,忍不住颔首。
这才是文人看诗的样子,阮瑀见袁谭一副两眼空空的样子,心中不由得微笑:公子怕是难以理解文中妙处了。
其实,这也正常,公子的心力,更多的还是争霸和天下吧!
上次短歌行里可是说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蔡邕第二个看的是蔡琰的诗作,看着上面娟秀的字迹,微微颔首,但随即又不断摇头。
看完之后脸上已有悲戚之色。
当他开口朗诵时,声音竟有些哽咽:“小女的诗篇《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念完之后,蔡邕已是老泪纵横。
“阿翁!”
“老师!”
“蔡公!”
面对三人的关心,蔡邕摆了摆手,道:“小女此诗,奈何如此悲苦真切,仿若亲身所临。
想到小女若遭此苦难,老夫,老夫实在是心绪难平,心绪难平啊......”
袁谭仔细的品味着蔡琰的诗作,他想的却是更多。
因为袁谭的介入,蔡琰并没有被匈奴人掠去。
所以这篇诗虽然悲切,但结束的很快,只到被人掠夺也就结束了。
蔡琰应该是看到乱世中被劫掠的女子,冥冥之中心有所感,所以写下这篇诗作。
而前世的历史上,蔡琰被匈奴掠去后,在苦寒之地生活了很久,还生育了两个儿子。
随后,又因为曹操的帮助,她又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很久苦寒之地,与两个儿子诀别。
这对心思细腻的蔡琰,又是何等的折磨。
回到中原以后,在曹操安排下,她嫁给了董祀。
在那样的时代,老妻少夫,又能有多少乐趣。
最后董祀以罪论死,蔡琰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蓬头垢面去找曹操求情。
......
上天究竟有多残酷,要如此折磨一个女子。
此刻的蔡邕,紧张的抓着蔡琰,似是觉得有些不真实,好像松手便要烟消云散一般。
“唉!”
阮瑀一声长叹,感慨的同时,也知道自己输了。
论辞藻可能他更华丽,但蔡琰却胜在真实。
这一声长叹,好似一层水膜般,惊醒了悲戚中的蔡邕,他擦了擦眼角,道:“老夫一时失态了!”
随即他拿出了袁谭的诗作:“袁公子的《陈留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蔡琰柳眉挑起,听的有些意犹未尽,忍不住道:“这诗何其如此之短?总有意犹未尽之嫌!”
袁谭道:“意在心中。”
“意在心中?”
蔡邕闭目思索。
约盏茶功夫,方一声叹息,道:“公子此诗,最贴乱世之题。
寥寥二十字,字字珠玑。
立意、格局、眼界、胸怀,远远胜过元瑜和小女。
此次斗诗,当以公子为第一。
小女第二。
元瑜,你也很好了。”
闻言,阮瑀长叹一声。
单以辞藻之华丽,他的诗当属第一。
但和文姬相比,却输在了真实上。
和袁谭比,却又输在了立意上。
“文字,有了灵魂,才是文学。”
见阮瑀有些低落,袁谭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脑海中似有灵光闪过,阮瑀刹那间似乎抓住了什么:“公子!”
袁谭已经向蔡邕拱手行礼了:“蔡公若是无事,不妨到学官中任职,着书立说,教导学生。”
蔡邕摇了摇头:“老朽老矣,老朽老矣!”
袁谭再次拿起笔,道:“小子鲁莽,还有两首诗,要送给蔡公!”
“什么?”
这次不但阮瑀大吃一惊。
蔡琰和蔡邕也有些吃惊。
写诗要才华,也要灵感。
蔡邕出题乱世,乱世是他们早就有所感触的,再有灵感,所以才能顷刻完成。
现在斗诗都结束了,你还要作?
而且作一首不够,还要再作两首!!
这是为何?
难道是因为蔡琰说你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