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范氏、中行氏集结起来的两万人马会因为国夏所部已经被消灭,有极大可能性选择放弃渡河东向的行动,还是让智宵不愿意去赌。
明知道有可能会陷入两面夹击,确切地明白危险性质,再有信心能够扛住,要面临的危险依旧摆在那里,身为统帅无法保证什么百分百,需要的是根据形势判断要不要冒险。
如果冒险能够取得很大的战果,或者不得不去冒险,那么最终进行冒险是权衡之后,得出不理智也必须冒险的一种不得已行为。
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智宵已经完成了既定任务,消灭了国夏统率的三万齐军,不管范氏、中行氏集结的两万人马,还是司马穰苴带着驰援而来的又一批三万齐军,他们都不算在智宵必须完成的任务目标之列。
“明日拔营撤军。”智宵拿出了最终的决议。
这个决定让好些人愣住了。
只不过,大多数人能够理解智宵的选择。
他们才是站在整体优势的那一边,国夏的三万齐军已经被消灭,晋国近来也没有对齐国实施更大军事行动的能力,没有那个必要冒险再与司马穰苴所部死磕。
“智宵害怕田穰苴?”赵毋恤想的是这个。
魏驹和韩庚的想法更理智,应该是:“智宵总算没有被一连串的胜利冲昏头脑,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
那么,智宵到底是怎么想的?
明知道待在原地有被前后夹击的危险,智宵肯定不想冒那个风险。
当然,智宵确实忌惮司马穰苴,对一位名将有所忌惮,没有什么好丢人的地方,明知道情况不利还想头铁莽上去才是最大的不理智。
然而,智宵的撤军不是因为听到司马穰苴率军而来就要逃跑,想做的是选择一个有利的地形,应对可能追击上来的司马穰苴所部。
所以是,智宵规避了最大的风险,有与司马穰苴一战的想法。
在隔天,关于与国夏所部一战的损失与战果被初步统计出来。
进行统计的是智宵从“潞氏”调过来的小伙伴,他们负责走访与查阅数据,一点一滴将所有信息总合起来,再列成一个数据单。
讲实话,当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家族,他们在计算损失与战果的速度不但很慢,尤其是数据不一定靠谱。
倒不是对损失和战果会进行隐瞒,完全是他们没有那个能力去做到精确点算,极可能在汇总的计算过程中都会出错。
智宵起码将加、减、乘、除的表格做了出来,再拿去教导要培养的小伙伴,其他国家或家族或许有数学类型的书籍,可是一定会显得比较原始,怎么比得上智宵拿出来的数学知识呢?
要知道知道智宵不止做了加、减、乘、除的表格,基础的应用也复制了出来,还涉及到了几何的部分。
比较要命的是暂时没有小伙伴的知识累积到能够学习几何的部分,只是哪怕掌握了加、减、乘、除以及应用,用在计算上也足够了。
“己方的战死六百二十七人,重伤五十一人,损坏战车三十六乘;斩获五千六百七十二名敌军首级,俘虏一万四七千七百二十七齐军,缴获战车一百八十九乘,各类粮食计为四万两千石,各类武器两万八千余,甲胄四百二十六套。”
智宵对人员损失以及收获能精确到个位数感到满意,也清楚缴获的武器很难做到精确,数字上百位数的数字模糊化是备作损坏部分。
“俘虏有点多了……”智宵心想。
几场交战下来,晋军这边失去了约两千战斗力,留存一万八千可投入作战的人员。
晋军俘虏的齐军数量却是达到一万七千左右,等于晋军留存的战斗人员跟俘虏的齐军数量差不多持平。这种数量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显得极其危险。
在整个春秋时期,没有史料或野史文献记录俘虏暴动的情况,好像被俘之后就认命了那般。
可是不要忘记当前已经到了春秋晚期的阶段,正在率军赶来的还是司马穰苴,说不定第一场俘虏暴动会发生在智宵的掌控之下。
智宵唤来魏驹、韩庚与赵毋恤,说道:“俘虏足有一万八千,此乃巨大隐患。”
韩庚有些不明所以,说道:“已然缴械,齐国大夫亦在掌控之中,何来隐患?”
这是一种老套路,只要监控好被俘的敌方贵族,失去贵族的鼓动与领导,士兵根本翻不出什么浪花。
从前的事实也是那样,贵族战败服输之下,不会再搞什么小动作,他们只要获得与身份匹配的待遇,很乐意等着家族派人带赎金来让自己重获自由。
至于麾下的士兵?那些贵族肯定想赎回去,无法赎回去也只是感到肉疼,不会干出失去理智的事情,例如鼓动俘虏暴起之类。
魏驹提醒道:“来自乃是田穰苴。”
有什么不同吗?还真的是有!
司马穰苴在军方的威望非常高,他也有过鼓动被俘士兵暴起的黑历史,就是发生在于燕军的交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