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魏侈和韩不信没有表示,不管两人想不想争元戎的位置,智氏凭什么白出力。
“魏侈之前不争,一定是想赵鞅担任元戎之后继续跟我家斗;韩不信秉承家族风格,再想要也不会去争。”
“现在情况变了。”
“魏驹应该告诉魏侈关于分裂晋国的事情,魏氏还是会忌惮我家,只是魏氏与我家有了更大的合作,不会允许赵氏扯两家的后腿。”
“局势出现变化,该变成我家不会支持魏氏,免得魏侈有了更多权柄超越我家。”
“那么……,就看韩不信有没有胆子争,稍有争夺正卿的迹象,我家与魏氏一定不会吝啬于支持力度。”
以现状来说,韩氏的韩不信担任正卿对于智氏和魏氏就是最好的选择,能够让韩氏欠下智氏与魏氏的大人情,最重要的是智氏和魏氏都能接受。
只不过,韩不信很难主动跳出来,变成智氏和魏氏主动提,不是变成智氏和魏氏在求韩氏了嘛。
因为觉得不会发生,智宵也只能自己想一想,认为没有向智申提的必要。
在智宵、魏驹、韩庚、赵毋恤狩猎归来的第二天,众卿响应晋君午的号召前往宫城谒见。
今天的议题很明确,补上卿位的空缺。
很久之前,哪怕是脱裤子放屁,卿位人选还是有一个公议以及推举的过程。
这个“公议”与“推举”怎么进行?可不是国君与卿大夫来商定,属于晋国全体拥有大夫爵的贵族都能参与。
在晋景公一朝,由于晋景公手段了得的关系,谁就任卿位变成了晋景公一人说了算。
随后到晋悼公一朝又变成了走共议(没打错字)和一起推举的路线,只不过也只是维持了二十年不到,晋悼公薨逝就变了。
私下授受是谁搞出来的玩意?不是别人,正是赵氏的赵武,他死前将元戎的宝座定给了韩起。
就那之后,不止历代晋君成了印章,其余贵族也失去了“公议”以及“推举”的权利。
智申与智宵抵达大殿时,再一次发现赵氏父子早早就已经来了。
后面,魏氏父子和韩氏父子前后到来。
卿大夫全部在场之后,晋君午才慢悠悠地从殿后现身。
在只有智氏父子与赵氏父子期间,双方只是走过场似得互相问候一下,问候完了压根没有人讲话,以至于殿内的气氛很冰冷。
直至魏氏父子过来,三伙人互相问候之余,智氏父子与魏氏父子进入到父与父、子与子的分配低声交流,赵氏父子坐在旁边想参与又没找到切入口。
韩氏父子到来,没来得及上演智氏、魏氏与韩氏的友好,赵氏父子的尴尬可算被晋君午的出现打破了。
“众卿。”晋君午安坐在陛上的主位,先招呼了一声,再接受几位卿大夫的致意,接着往下说道:“今日商议需有定论,不得延迟。”
说完的晋君午换了个舒服的姿势,表示自己的态度已经很明确,接下来可以躺平看戏了。
殿内陷入安静。
过了大约十来个呼吸的时间,赵鞅直立起腰杆,抱手先对晋君午示意,随后说道:“臣以为智申理应在卿位有一席。”
这个用得着说吗?
在座包括晋君午在内,谁敢不让智申成为卿大夫?
因为是理所当然,赵鞅提议也落不着智氏的人情。
所以,赵鞅只是打破安静,为接下来的议题开个头而已。
没人反对,同时也不需要谁开口赞成,一个话题过后,没有人接赵鞅的话,殿内又陷入了安静。
按照流程,该有人来提谁担任正卿的话题,可就是没有人开口,气氛正在逐渐转为诡异。
晋君午很耐心地等了几十个呼吸的时间,郁闷搞什么玩意,着实不愿意继续浪费时间,问道:“何人担任正卿啊?”
一开始,压根就没有人回答。
智氏这边肯定不会推举赵鞅,有心推举韩不信,前提是韩不信自己有所表示。
魏氏的魏驹频频看向魏侈,倒是魏侈显得老神自在。
“臣自荐!”
赵氏嘛,从来不走寻常路,没有人进行推举,赵鞅自己站出来又怎么啦?
尴尬的是,其余的卿大夫仍旧保持沉默,给予晋国的未来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