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可能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定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爱。
辅果、程朔等人爱戴智宵,多数因为智宵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属于一种风俗下的惯性。智宵想要获得他们更多的爱戴,必然是要展现出优秀的一面了。
外来的一些家臣并不同,他们最看重的是能力,也就是有没有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实力,来权衡有没有跟随的价值。
有些人的要求就更多了,除了效忠对象要有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实力,更是需要理念方面的互相认同。
智宵知道怎么对待阳虎这类人,给予优异的待遇只是第一步,想要获得靠谱的忠诚度则是要压得住。
如同阳虎所说的那般,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反了季孙氏,纯粹是发现季孙氏没有一个聪明人,乃至于有着太多愚蠢的聪明人,生出了取而代之的野望。
要是季孙氏有人厉害,作为外来者的阳虎怎么可以控制住季孙氏,再生出不该有的野心呢?
类似阳虎这类人有许多,春秋时代较为出名的还有一个侯晋。
郑人侯晋在郑国一样是叛逆,到了晋国却是一再立下汗马功劳,成了一名正面的人物。
同理,阳虎在鲁国是祸害,到了晋国一样屡立奇功。
所以了,相同的人之所以换了个环境就变得不一样,不是他们自己变了,完全就是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迫使他们必须做出改变。
智宵近来就挺奇怪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便是智跞过世之后,成为家主的智申对待智宵变得有求必应。
发现这一点的智宵当然会感到疑惑,只是不会干一些破坏父子感情的事出来,配合着弥合双方的感情,再暗中进行调查。
“父亲。”智宵归家,梳洗完毕来到智申的院子请安。
以前智跞在世时,作为小辈的智宵出门再回来,第一位请安的对象便是祖父智跞,再来才是智申这位父亲。
也就是祖母以及母亲很早过世,不然智宵也需要向祖母和母亲请安。
这是孝道,也是礼,并且越是庞大的家族越好维护和遵守,免得家族核心成员基本的礼都无法遵行,弄得臣下更加不分尊卑。
为什么越庞大的家族越追求尊卑?原因就是家族过于庞大,没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乱起来是绝对的事情。
正在看书的智申扭头看向智宵,先放下手里的书,再说道:“君上对重定卿位一事急迫,为父得知消息,将就任上军佐。”
晋国的卿位排序从上往下,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新军将、新军佐。
一般情况下,中军将兼任执政,上军将兼任司徒,没有新军将会由下军将兼任司寇,有新军将则是由新军将兼任司寇。
同时,范氏不在晋国除名的话,他们一定会把持“士师”这个职位,由此“士师”跟卿位排序无关,只跟范氏担任哪个卿位有关。
有新军将的话,下军将就会兼任“内史”这个官职。而“内史”其实就是“司徒”的属官,专门负责租税、钱谷以及财政支出。
智宵肯定兼任“内史”这个官职,可是范氏已经在晋国除名,谁来兼任“士师”就要靠抢了。
“君上属意赵鞅为正卿?”智宵不是在问废话。
晋君午在内战之初帮了赵氏太多,甚至可以说对赵鞅极尽恩宠,问题是赵鞅怎么报答晋君午的呢?回报就是赵鞅极致的利己,尤其在很多大事件上根本没有配合晋君午,乃至于将好多黑锅丢给晋君午这位国君。
如果晋君午没有恩宠赵鞅,关系除了是君臣之外,其余的纠葛不会太多,并且在晋国的君与臣老早就演变成了制衡与竞争的相处模式。
智申也觉得奇怪,说道:“约谈之时并未直言,只是……多次私召赵鞅。”
以正常的卿位顺位继承制度,本是中军佐的赵鞅确实应该进位成为正卿,可是晋国已经出现过太多次打破顺位继承制度的例子。
智宵沉吟了一下下,说道:“近来上军将与上军佐未寻父亲?”
现下的上军将是韩不信,上军佐则是魏侈。
以赵氏现在的实力,明显不够份量让赵鞅成为正卿,一旦魏侈或韩不信想要争夺肯定要联络智氏获得支持。
智申摇头说道:“两人并未寻我。”
智宵想了想,说道:“如此也罢。”
智氏这边,智宵才就任下军将不足一年,有再辉煌的战绩,便是智氏再怎么强大,不想出现闲话,或者说秉承有张有弛,仍旧不适合竞争正卿之位。
因为智跞过世出现了卿位上的空缺,赵氏、魏氏、韩氏不想跟智氏开战,他们就不能去争夺那个空缺出来的卿位,识相的让智申补上去。
智宵之所以不想竞争正卿之位,其中之一便是坐在父亲脑袋上不好听也不好看。
晋国这边以小辈骑在长辈头上只发生过一次,那便是郤氏的一叔(郤犨)二侄(郤锜、郤至)中,两位侄儿卿位比叔父高,得到了很大的舆论诟病,也是郤犨长久的心病。没有这件事情,郤氏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被瓦解。
智宵有机会拦一下赵鞅的话,哪能放过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