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时代,想要出仕真的太难太难了。
首先,有一个好血统是前提,祖上没有阔过几乎没有当官的机会。
再来便是,家族不能处在落魄阶段,也就是名下要有封地,有足够的属民。
为什么要有足够的封地和属民?原因是现在“军”与“政”并没有分家,有官职也就随时都有出征的可能性,出征时带的是自家的士兵,后勤也需要自家承担。
那么,没有自己的家族私军,后勤供应无从谈起,怎么承担官职带来的义务啊?
所以了,将“血统”视作当官的硬性要求,并非是绝对的歧视,说白了就是没有“国防军”这种部队的存在,国家需要贵族的家族私军而已。
落魄了的贵族很难再翻身,缘由无外乎是没有实力去承担相应的义务,连最为基础的义务都无法承担,怪别人给的机会太少吗?
因此,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特性,也就等于“存在即合理”的定性。
有个好出身的人,在时代的特性之下,他们的祖辈并不是凭空得来那一切,一样有一个打拼的过程,通常是几代人打拼并积累下来的资本,所拥有的资本并不是一下子凭空变出来的。
跟随孔丘的一众门徒,用东汉的说法来定义,他们的家庭条件最为起码也是“寒门”的阶级。
这个“寒门”是什么?也就是有祖先阔过,只是到了他们这一代变得落魄,但是家族起码拥有一些农田,家族里面也绝对有属民和仆从!
寒门之所以叫寒门,无外乎就是比起真正的“高门”家族实力更差,可以与真正的普通黎庶一比,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真正的普通黎庶是什么状况?哪怕拥有农田也仅是数亩,来一场天灾下来就可能要面临饿死的结果,不给他人当牛做马也就不错了,还想拥有自己的奴仆?
在孔丘的一众门徒中,不乏一些訾产富足的人,端木赐就属于家族状况良好的那一类人。
为什么说端木赐不会缺乏财富?有相关的例子作为佐证,例如端木赐可以在周游列国时随意买人,搞了一出“子贡赎人”的典故。
如果端木赐没有足够的家产,哪来的财帛去将列国的鲁人奴隶买到手,再无偿赠送给鲁国?
端木赐能买人的前提是什么?是他有贵族的身份,要不然想买,卖家也不会乐意卖。这个又是春秋时代的特点之一,既身份等级森严,并非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话说,端木赐是卫人,怎么不从列国购买卫人再释放呢?
或许是因为卫国没有相关的赎买政策,鲁国则有采购鲁人奴隶的补偿政策?
也可能端木赐是一个精神鲁国人?
“恭喜子贡在卫出仕。”公西赤率先祝贺。
仲由、叔仲武等人也先后恭贺。
“同喜。”端木赐看上去并没有多么高兴。
孔丘一系的门徒,好多皆是属于当代的不如意者,要不然直接当官就好,何必千辛万苦走上求学之路。
一共三千多名子弟,能够获得正式官职的人,不靠谱的进行统计,数量估计没有超过双掌之数。
双掌之数是多少?不就是十嘛!
所以说,该是何等的惨字了得。
这双掌之数,大半集中在晋国,正确的来说是受到智氏的任用。
在孔丘一再发表抨击晋国的言论为前提之下,出仕的子弟大多集中在晋国,多少是有一些讽刺意味了。
正因为孔丘多次抨击晋国,所以在晋国成功出仕的门徒,他们内心里多少也会感到尴尬,只是拒绝聘任或接受再搞一出挂印而去,属于不可能。
开什么玩笑啊!
老师都一再求官而不得。
弟子好不容易可以出仕,哪怕不为了自己,怎么都要给老师争口气,努力做出成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更证明不是老师不行,要证明有些诸侯完全是瞎了眼,不聘任自己的老师以及一众师兄弟。
那么,端木赐为什么还显得不是那么高兴?这个又牵扯到孔丘抨击晋国那件事情了。
在端木赐看来,在哪做官不是做,有能力当官,选择在晋国之外的列国当官,一样可以进行证明。
可是,端木赐又非常明白一点,自己的师兄弟有官做就很庆幸,哪有挑三拣四的机会。
因为心情非常矛盾的关系,导致端木赐的表现显得比较奇怪。
仲由是一个直性子的人,看到端木赐的神态,说道:“若是老师不喜,子路辞官归国便是。”
公西赤、叔仲武等人原本没有想太多,听了仲由的话才明白过来。
“怎会如此?”公西赤感到十足的诧异。
叔仲武则是说道:“武为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