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智宵是晋国的大臣,一样需要保证晋国的利益不受损害。
因此,在立场上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说端木赐错在哪里,一来是没有将意图成功藏住,再来就是卫国太过于弱小了。
端木赐站起来,再对智宵弯腰九十度,保持这种姿势不变。
如果智宵现在问一句“子贡是不是思思念念要在鲁国出仕”的话,绝对能够从精神层次上对端木赐完成绝杀。
因为端木赐是真的很想在鲁国出仕,为的则是可以让孔丘光明正大回归鲁国。
孔丘的很多弟子都想在鲁国出仕,目标跟端木赐一致。
从师生感情上来讲,老师有难,弟子想方设法进行排忧解难,简直就是师生的典范。
端木赐现在的问题出在了哪里?面对强大的晋国,想要以小博大,成功之后凭借功绩站上更高的舞台,奈何就是败露了。
“元戎既无处置,我不作多言。”智宵这一次就是警告端木赐一番,再来也是想看一看赵鞅有什么用意。
讲难听一点,智宵根本不在乎卫国和鲁国的态度,进而无所谓端木赐在卫国或鲁国有什么发挥。
作为晋国的卿大夫,智宵警告端木赐不要损害晋国的利益,后面端木赐该受到什么处置是赵鞅的问题。
事实上,要是端木赐不主动过来拜访的话,智宵其实根本不会去管。
端木赐已经知道了智宵的态度,心里松了口气才直立起腰杆,随后再次行礼,说道:“赐绝无害伯国之意,亦无此胆量。或有私心,为诸夏大业之诚属实,望晋卿明鉴。”
如果不是这样,以为智宵只是警告一下就暂时揭过?
智宵脸上带着微笑,示意端木赐可以好好说说,想怎么来保障诸夏文明的利益。
有机会解释?端木赐当然要端正态度。
在端木赐的一系列阐述中,齐国与吴国对抗乃至于开战,属于对晋国以及卫国都有利。
当然有利,要不然赵鞅会任由端木赐四处走动游说吗?该是赵鞅将端木赐抓起来,送到智氏这边要求进行处置了。
智氏负责对卫国的邦交,有权要求卫君处理自己的臣子,才有赵鞅抓端木赐交给智氏处置这一道程序。
智氏又是卫国的“宗主”身份,不直接处置端木赐是给卫国面子,卫国不处理端木赐就是不要体面,轮到智氏帮卫国维持体面了。
这一次见面,智宵已经展现态度,要看端木赐接下来怎么办事,直接就是明说在盯着,能够想象端木赐受到的压力会有多大。
在端木赐告辞离开的时候,走出军帐的背影一看,竟然是给湿透了。
“宗子为何不做处置?”豫让全程在场,老实说就是看不懂智宵的操作。
智宵笑着说道:“为何处置?”
豫让很是迷糊,问道:“可是予卫国留存颜面?”
智宵摇头否认。
晋国不占理的时候都那么凶狠,占理了就一定会咬上一大口,为什么要给卫国面子?
豫让更加迷惑,想到了什么似得,说道:“如此,便是予孔丘颜面?”
现在的孔门儒学又不是到了明朝的那种一手遮天,用得着忌惮吗?
到了儒家一手遮天的时代,那个时候智宵的骨头都还不知道存不存在。
智宵再次摇头,见豫让有点纠缠不放的意思,很干脆地说道:“列国需有此人走动活跃。不损于我(晋国)即可,他国发生何事,乐见于此。”
这样一说,豫让立刻就懂了。
事实就是那样,没有端木赐还会有其他人。
端木赐已经浮上水面,等于可受控制。
不见赵鞅乐得装糊涂吗?
说明晋国现在需要有人去搅动风云啊!
豫让皱着眉头说道:“如此看来,诸侯并无公心,于会盟时着魑魅魍魉之事。”
对此,智宵只是笑一笑。
可不是嘛?
会盟的主体是讨伐对诸夏文明产生威胁的中山国,结果好像没有人当一回事。
这里的不当回事,包括了晋国。
想来狄人要是知道,一定会很生气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