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子所命名之钢,每日出产亦在增多,约有三百斤。”
“至今,生铁已积累十一万斤,钢四千斤。”
程集知道智宵最想知道什么,肯定要先提出报告。
到西汉时期,起初每年最多只能生产出五百万斤生铁,到汉武帝时代增加到每年生产一千七百五十万斤。
当前的智氏,不算智宵在西部新建设的成果,每年生产出来的生铁约在七十万斤左右。
在同一时代,一样有在冶铁的楚国,他们每年生产出来的铁约有百万斤左右,只是被应用在农具上面。
必须提到的是,楚国生产出来的铁并不合格,哪怕是使用在农具领域,也只是让楚国的农业比晋国领先那么一两成。
智氏生产出来的生铁,有六成用于军工,四成用在打造农具。
一件最普通的具装,使用的生铁约有二十斤左右。
以战戈为例,使用的生铁约有一斤。
那么,以智氏每年生产七十万斤生铁为基础,再拿出其中的六成生铁打造具装可以有两万一千套,制作武器可以打造出六十五万。
可是能那么算的吗?明显是不能够的。
有了足够的铁锭,还要有充足用于制作甲胄或武器的匠人,没有后者的话,铁锭再多也只是存着。
到现如今,智氏每年制作的铁甲数量为四千套,各类武器合起来总数量八万。
到了今年才是那种产能,以前的产能更低。
几年的努力下来,智氏在铁甲的拥有数量上达到一万一千余套,真正有主人的也就三千余,其余都堆积在仓库之中。
为什么明明将甲胄生产出来,搞得丢在仓库里面?因为要有人买啊!
现在又不是国家武装军队的年代,将校或士兵的武器需要自己制造或采购,并不是无偿获得。
以价值换算,一套布甲约等于三百斤的粮食,一套皮甲约等于千斤以上的粮食,一套铁甲怎么都要三千斤以上的粮食,一套铜甲所需的粮食必然更多。
需要制作才有甲胄,制造需要工艺和耗费工时,可不是以原料成本来算的。
例如制作一套皮甲,以为就是杀死一些动物,剥皮之后随便缝缝补补就是甲胄了吗?这简直就是在开玩笑!
皮甲的制作步骤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牵扯到的工艺技术不是一项两项,怎么让皮革变硬就要难倒没有相关知识储备量的人了。
制作铁甲或铜甲也需要用到皮革,那么就是包含处理皮革的工序,别说研究出合格铁的知识和工艺,铜本身的价值等等了。
在智宵建成工业体系之前,智氏的各类匠人数量也就两三千的样子。
到今年的年份,智氏光是参与冶炼的匠人数量就突破三千人,其余掌握各种技能的匠人合约三万左右。
三万的匠人?智氏拥有的两人数量在晋国内部最多,输给了楚国和齐国。
在智宵发力之前,晋国的匠人数量也是输给楚国和齐国,还是智氏拥有三万匠人才拉平与楚国、齐国在匠人上的数量。
知道智宵为什么不重视吴国吗?不是简单的预见勾践会干什么,其实跟吴国拥有的匠人数量有关。
别看吴国好像崛起很迅猛的样子,仅仅因为吴国整个国家的匠人数量可能不到两万这一点,能够立刻看出吴国的强盛有多么虚了。
当然了,也不是说匠人多的国家就强大,要不然在匠人数量上超过晋国的楚国、齐国,他们怎么就打不过晋国。
所以是拥有了匠人数量够的优势,还要能够将那种优势在其它领域发挥出来。
只是不能怀疑一点,匠人数量越多的国家,他们天然上就会比其他国家的底蕴更足。
“依宗子定策,每一匠人携带五名到十名学徒。”
“如此一来,年年匠人有增。”
“以叔仲武估算,再过三岁,我家匠人或增两万人。”
程集担负建设工业城的重任,过程中已经深刻认知到匠人多寡带来的效率,以及在各类生产上的优势。
智宵肯定感到满意,只是清楚要悠着点。
匠人不是数量越多越好,粮食产量无法保证之前,一定要控制好数量,不然智氏会被匠人给拖垮掉。
因此,智宵需要做的是让匠人的存在不止体现在加强军工上面,还需要让他们为农耕领域起到助益。
什么助益?不简单的是制作出更多的农具,还要会在农具上进行创新。
拿打谷机这玩意来说,它的存在可以提高效力,节省出来的时间可以让人们去做其它事情。
视察完工业城之后,智宵下一步就是视察各地的农耕情况。
因为智氏祭出了“承包”这一项制度,黎庶的生产热情高涨,智宵每去到一处,哪怕还不到临近春播的时节,农田里已经有了农夫的身影。
现如今,迁徙完毕的智氏所属黎庶,他们只是在魏氏遗留的基础上进行劳作。
智宵打算等黎庶真正安顿下来,手中有了一些余粮,再拿出新的一项政策。
有那么多荒废的土地放在那里,土地不是无法进行耕作,纯粹就是没有人垦荒而已。
智宵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鼓励垦荒。
“若我使之何人垦荒,新垦之地免税几载岁月,可行否?”
智宵在问的人是智申。
后者着实在“新田”待不下去,跑到西边来避风头。
当前阶段,讨伐中山国失利的恶果才显现出来,不止舆论上对除了智宵和魏驹之外的卿大夫很恶劣,甚至还频繁发生自杀式的刺杀,偏偏还没有背后的指使人,真的是让他们感到惊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