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秦军在发现“麻遂”城墙段相继失守后,没有任何犹豫留下一支断后的队伍,随后果断撤离了。
他们的撤离有遭到其它方向赶来的晋军拦截,每一次都是丢下一股人马阻击,大部队选择继续撤离。
最终城外的秦军成功逃走了一万三千人左右。
智宵的首要任务是拿下“麻遂”这座城池,手头的兵力仅有四万左右,动用两万人攻打城池的前提下,很难在攻夺“麻遂”的同时,再布局消灭城外的一万六千秦军。
在城墙失守之后,处于“麻遂”城内的秦军只能做最后的困兽犹斗,他们依仗居民区的复杂地形进行抵抗,要命的是士气过于低落,仅仅抵抗到未时五刻(约14点15分)的时间,不是战死就是投降了。
智宵在申时(约15点)入城,站在城头观看远处的泾水,旁边有人正在煮汤。
其实,智宵已经搞出了炒茶,只不过仅在小范围使用。
必须说的是,比起喝茶,当前喜欢喝汤的人更多。
羊骨头汤差不多煮好的时候,范蠡、仲由、豫让先后过来,他们被请到智宵所在的位置,一一坐在摆好的座位之上。
请人喝汤是从远古传承下来的习俗,算是一种礼遇。
什么时候喝汤会被请喝茶取代?有人认为要到有明一朝。
在朱明之前,其实茶水里面会加入奇奇怪怪,比如一定会有油膏这种玩意。该喝法传到欧罗巴,一直留存到现代都是加些其它东西的喝法。
炒茶什么时候出现?宋、元、明的说法都有,不过反正又被智宵给抢先了。
智宵不能在一些事情上玩特地独行,自己愿意喝茶也就算了,酬谢豫让、仲由和范蠡就必须是请喝汤。
在战后,主将在敌人的巢穴请喝一碗汤,代表的是承认他们做出了功绩,等于就是承认功劳。
范蠡、仲由、豫让坦然地接过智宵亲手递出的骨汤,没有任何犹豫给一饮而尽。
这种酬谢方式在李唐时期给玩坏,李渊就很喜欢请臣下喝汤,可是搞了下毒的把戏,后面成为李唐皇室清除不臣的一种方式。
李唐那么玩,弄得皇帝每次请人吃饭都跟上法场差不多,喝了毒汤死了的属于该死,没有死的人则是需要千恩万谢,到李治之后演变成为震慑臣子的手段。
到了武周一朝,女皇不再玩下毒,改为安排刀斧手听从信号涌出来将人剁为肉沫。
先有李唐喜欢玩下毒,再有武周玩埋伏刀斧手,到了以后的每一个朝代,皇帝举办宴会邀请臣子,总是将众臣搞得心惊肉跳的。
智宵早就给有功之臣准备好骨汤,事先凉了一会,更不会在汤中下毒,肉汤的温度很适合饮用。
当场接过骨汤的人,哪怕肉汤滚烫也会一饮而尽,只是并非一种表忠心,纯粹属于心情激荡下一种不过脑子的行为。
“宗子,已取‘麻遂’一城,秦国君臣奈何?”范蠡将空掉的碗放在案几上,一副比较迫不及待的样子。
这一场攻城战,自然是智宵亲率的攻城部队抢先攻下城墙,再杀入城中对秦军败兵展开追杀。
第二支攻占城墙的部队便是范蠡的麾下。他还亲率部队杀进城内,俘获了准备自杀的城池守将秦南,怎么算都是立下大功了。
因为时代的特殊性,他们尽管俘虏了城池守将,审问却不能使用粗暴的方式,甚至还要给秦南与身份匹配的应有待遇。
所以,关于秦国的更多情报,智氏这边掌握的信息,并没有因为俘获城池守将而有所增多。
驻扎在“麻遂”城内的四千秦军自然是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野外交战也丢下了三千人左右,秦国这一波不止是丢了城池,损失方面也能算得上惨重。
那个“全军覆没”指的是作为有效战力退出战争,接下来的战争与他们无关,并不是说全被弄死了。
智氏这边的伤亡还在进行统计,一时半会没有相关的数据。
“取‘麻遂’便是尽占泾水之东,以秦人秉性岂会罢休。”仲由说道。
很久以前,秦国与晋国以大河为界。
在智氏发动入侵之前,晋国与秦国以洛水为界。
等待“麻遂”被智氏攻占,秦军不将“麻遂”夺回去,日后秦国与晋国的边界就要变成泾水了。
如果秦国无法夺回“麻遂”的话,他们就将失去长度达两百一十公里的山河,一下子没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势力范围。
智宵笑着说道:“秦人势必反扑,只看楚国如何助力。”
关于楚国出兵的消息已经传过来。
听闻楚国动员了十万大军,集合地点放在“方城”那边。
楚国选出的将领是公子胜,他有一个号叫白公,世人称呼为白公胜。
这位白公胜便是楚国上一任储君熊健的儿子,他认为父亲在郑国被冤杀,一直想向郑国报仇。
白公胜先辗转去了宋国,后来在吴国出仕,更后来被楚国令尹子西劝回楚国。
子西答应会帮白公胜报父仇。
只是在白公胜回国后,子西却提出与郑国修好的国策。
以为遭到欺骗的白公胜感到异常恼怒,与子西的关系变得极为恶劣。
令人搞不懂的是,楚国这一次进行选将,子西向楚君轸推荐白公胜为将。
智宵得知准备北上的楚军在“方城”区域集结,又得知楚军主将是白公胜,怎么都觉得楚国令尹子西这一次要玩砸了。
那个“方城”并不是一座城池,它其实是一道长达两百公里以上的城墙。这种建筑其实就是长城,方城是楚人的叫法。
楚国的“方城”在晋国的正南方,位于郑国的西南边。
晋国靠近楚国“方城”的区域合并为“三戎之地”,以前栖息在该地的有三个游牧部落联盟,他们叫陆浑之戎、伊洛之戎和蛮氏,先后被楚国以及晋国灭亡,最终超过十分之八的地盘落在晋国口袋里。
而“三戎之地”在更后面有了新名字,取“商於之地”这个名称,后来成为商鞅的封地。
商鞅之所以叫商鞅,前缀的“商”便是指封地,以封地位氏,成为秦国的封君之一。
更早之前的商鞅叫卫鞅,他是卫国的公族,理所应当以“卫”为氏,后面更换前缀为“商”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楚国的大军集结点选在“方城”这个位置,肯定是想从“三戎之地”向北进军,打从事实上来看安排很对,只是主将启用了白公胜这位与郑国有深仇大恨的人选,大军集结地点又是在郑国的边上,后面的事情会怎么发展就充满未知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