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因为清楚智宵想在未来的五年内做到一些什么,明确地知道相当缺乏人手。
在未来的五年,智宵不止要让新得区域的农业发展起来,还要筑至少三座城池,其中的一座会是未来的都城。
作为都城的位置已经选好,便是在“泾阳”边上,处于泾水和渭水交汇处。
那里本就是秦国未来的都城选址,只是秦国修建的都城太小,再加上国家重心的转移,再次发生了迁都。
智宵有想过要不要效仿商鞅选择在灞水边上筑造都城,详细又谨慎地衡量过后,最终还是选在了泾水边上。
智氏终究跟秦国是不一样的。
秦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无力东出,到了有实力东出阶段,不得不顾及蜀地与巴地的统治,都城位置肯定需要中和。
智氏现在就掌有约三分之一的晋地,最东边的控制区抵达“壶口”这个位置,再将都城选在灞水边上,真心不是那么合适。
现阶段智氏想要全占秦地,包括遥远西边的陇西。
至于蜀地和巴地?讲实话就是智宵掌控的欲望不大。
当下的蜀地没有“天府之国”,它是在李冰主持下建立起庞大的水利工程才出现。
李冰修建都江堰耗费了多少年的时间呢?从开始建设到完工,一共用了十八年,常年动用人力超过十万。
不存在“天府之国”的蜀地,讲实话就是一个穷山恶水刁民多的地方,碍于交通上面的不便利,哪怕有再多的资源都运不出去。
智氏需要启动的大型工程太多,占领秦地之后少不了多筑城,农业所需的水利工程必须安排上,更有一个函谷关需要修建,哪来的余力去建设蜀地的“天府之国”啊?
等到智氏对蜀地和巴地用兵的那一天,攻占蜀地和巴地其实也是为了南下灭掉楚国服务,并非是占领蜀地和巴地之后能够产生多大的经济价值。
攻占蜀地其实比攻打哪里都要更加费心费力,想用兵之前需要先将通道打开,也就是修建这个那个栈道。
光是修建栈道就是一个无比大的工程,并且不仅仅是考虑投入多少人力物力,更要有承担巨大伤亡的心理准备。
历史上秦国能够吞并蜀国和巴国,压根就是蜀国和巴国打生打死很多年,互相之间筋疲力尽打不下去,不约而同地寻求找外援,为了让给秦军有通道进入,自己动员将通道修建起来,最后搞成了喜迎王师。
当前历史阶段,蜀国和巴国虽然也有摩擦,大体上却是和平状态。
智宵就是想送蜀国金牛,也要当代的蜀国君臣像后裔是个傻子。
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于智氏没有余力针对蜀国或巴国,等待要针对蜀国和巴国,不知道是多少年之后的事情了。
“此地将起关隘!”智宵来到的是原属于魏氏的地盘,互相置换后成了智氏的封地。
更精确的说地理位置,它在现代的灵宝市附近。
没错,智宵就是来到将要修建函谷关的地方,一番巡视下来,听取了不少人的建议,找到适合修建关隘的确切位置。
这边的北部是大河,周边除了山还是山,修建关隘直接就将通道卡住,关隘之外还没有足够辽阔的平坦地形,有敌军前来攻打关隘,敌军都不好找驻营的地方。
函谷关修建起来,由东面而来的敌军不破关,压根别想过去。
当然了,光是一个函谷关绝对无法卡住入侵秦地的通道,还需要其它位置修建关隘,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战略防御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