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只要多达两位以上,哪怕是同处一个阵营之中,不免还是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圈子。
拿晋国为例子,几个卿位家族分分合合,每一段时间的相处关系都不同,上一刻是盟友,下一秒也许就是敌人了。
同在一个国家之内的家族都是那样,临时结盟的国家源于自身的利益,不用多说也知道情况肯定会更加复杂。
宋国、郑国、鲁国等等诸侯国,他们第一次当吴国的小弟,双方不说熟不熟悉,总要因为关系出现改变而有一段磨合期。
第一次当老大的吴国,他们真的没有当老大的经验,怎么来处理与小弟的关系,受到考验是必然的事情。
“晋军攻打郑国?”吴君夫差刚刚得知这个消息。
公孙圣皱眉说道:“此消息乃是我方斥候三百里加急汇报,晋国二‘军’七万五千兵力进攻郑国。”
这样说,吴君夫差就懂了。
郑国遭到晋军的入侵,一定是晋国在逼迫吴国做出选择。
本土遭到入侵的郑国,要么是对吴国求援,不然就是请求本方部队回去防御。
“率军者乃何人?”吴君夫差问道。
公孙圣答道:“以魏驹为此战主将,韩庚为副将,另有解盈、士皋夷、籍秦、析成鲋从军羽赋。”
那些名字吴君夫差都有印象。
吴国都在挑战晋国的霸权了,怎么可能不收集情报,一些关键人物必然会摆上吴君夫差的案头,每一份档案里也必将记录能够查到的每一个人平生事迹。
“魏氏攻打郑国,屡屡不能立功?”吴君夫差说的是郑国成功扛住魏氏的入侵,后面在智氏的转圜下双方罢兵休战。
公孙圣听出了另一层意思,品味出来的就是吴君夫差根本不想被晋国牵着鼻子走,让下面的人想办法稳住郑国。
其上有穷,而下无底,为君主排忧解难是臣下理所当然该做的事情。
只不过,公孙圣还是讲出心里话,说道:“我(吴国)方为诸侯之长。若是毫无举动……,诸侯必会侧目。”
吴君夫差怎么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问题是,他真的不想被晋国牵着鼻子走。
吴君夫差在沉默了很久之后,开口说道:“唤来骆。”
得到召唤的人叫王孙骆,从前缀“王孙”就能够猜出身份背景。
“参见我王。”王孙骆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叫过来,只从表情上看出吴君夫差心里很不爽。
“寡人有一事托付于你。”吴君夫差对王孙骆招了招手,等互相之间的距离只剩下两米,再次招了招手,直至王孙骆凑到身边又弯腰下去,才凑到王孙骆的耳边一阵嘀嘀咕咕。
能够从王孙骆的表情变化瞧出一点东西,起先看似很惊讶,随后竟然是变得悲壮,大有一种怀有死志的意思。
王孙骆重新站好,庄重行礼道:“必不负大王托付。”
全程在旁边看的公孙圣用吝惜的表情注视着王孙骆离开的背影,发现吴君夫差视线转向自己,赶紧管理好情绪。
吴君夫差吩咐道:“设宴,再邀诸侯夜饮。”
而出了王帐的王孙骆回到自己的帐篷,坐下沉默了良久,拿起笔与竹简开始书写。
从王孙骆所写的内容来看,分明就是在交代遗言。
将后事交代完毕的王孙骆,招来亲信送回国内,之前交代出行事宜也被办妥,出营向济水行进,渡河来到北岸,没有走多远迎面来了一支晋军。
“吾乃吴国使节,何人敢于无礼。”王孙骆确认了一件事情,晋军也在济水边上广布斥候。
前来的晋军数量并不多,充其量也就二个“两”的规模,合计一百五十人。
他们当然看到了王孙骆高举的旌节,辨识出使节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