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爵位的话,一般是以爵位的名号来作为国号。
例如刘邦是汉中王,汉中就是刘邦的封地,后面刘邦迁都到秦地,国号肯定不能叫“汉中”这个名字,去掉“中”这个字,单取“汉”这个字,汉国也就出现了。
后来的杨坚,爵位是北周的随国公。他也是使用爵位来当国号,只是将“随”改成了“隋”。
臭名昭着的司马家取国号为晋,其实也是这么一回事。
更后来的很多王朝都是那么一回事,取爵位名来作为国号。
而以地域为国号,相关的例子就比较少,并且大多数带着“贬”的意思,比如三国中的蜀国,其实就是魏国对季汉的蔑称。
比较出名的国号之中还有“宋”,赵匡胤因为起家是在“宋州”的关系,便选择起家的地方名为国号了。
还有一些不遵从古礼的国号选择方式,朱元璋就是例子之一。
智宵当然知道齐地出现了三个……,不对,那边因为齐国并未宣告灭亡,所以现在有四个国家。
总之,智宵知道齐地发生了什么事,也明白魏驹以那句话作为开场白是什么意思。
在魏驹的一再催促之下,魏氏新的都城已经在去年的年底落成,算是做好了正式立国的准备了。
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很多人并不知道魏氏曾经也有自己的封国,他们曾经的封国叫“毕”,只是很早就灭亡,并且还灭得莫名其妙。
魏氏是毕国散到诸多势力的其中一支,毕万在晋献公时期才在晋国出仕,屡屡出征立功获得大夫爵,并且获得了“魏”地作为封地。
当前的魏氏其实是取代大宗毕氏,也就是小宗代大宗同样发生在了毕氏,只是不像“曲沃代翼”的那般广为人知。
智宵、魏驹和韩庚同样需要知会对方自己将取什么来作为国号,只不过暂时还没有互相通气。
现在,魏驹的意思已经相当明显,认为三人应该互相在要取什么国号的问题上互相知会一声了。
魏氏肯定也是选择有渊源的国号,用“毕”来当国号会是有迹可循的方式,无非就是复国。
然而,在选择“毕”当国号方面,首先是魏驹不乐意,再来就是没有多少决策层的核心族人表达出强烈意愿,关于“毕”作为国号也就被舍弃了。
有范氏的例子在前,魏氏几乎不用再犹豫,肯定是选择用“魏”来当国号,私人感情上也比较愿意接受。
韩氏的情况有点复杂,他们是晋国的公族。晋国仍旧健在,韩氏肯定不能用“晋”来当国号;哪怕晋国已经灭亡,他们用“晋”当国号会变成在挑衅智氏和魏氏,自然也不能选。
那么,韩氏也只能学范氏,用自己家族的氏来当国号了。
到了智氏这里,中行氏用“原”比智氏来用显得更加名正言顺。
这样一来,智氏用什么国号只剩下两个选项,要么是用“氏”,不然就选择地域名。
智宵心中已经有了决定,只是仍旧需要家族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