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为京师都城把守城门的将官,论权利,不大。
但其工作地点,却能接触到京师中的达官显贵。
是故,在和平时期,这个官职往往供不应求。
相较于此,魏冉这个官阶却又有所不同。
刘备在后面加了句话:清剿当地山越。
这个意思就是,你魏冉可以不用回建业述职,还待在南安便可。
看上去贬职了,但实际上拥有了相当大的自由。
前文提到,城门校尉属于中央官职。
那自然轮不到南安当地管辖,但他魏冉人还在南安,简直就是一个外放边将。
甚至,他魏冉的部下、军队所有人员,都可以自行组建。
这也算是一种敲打,打一棒子,给个甜枣。
荀彧认认真真的写完,呈上给刘备过目。
“唉!魏冉能力不错,年纪适中,正是我大汉未来之柱石。”
“孤……实不忍让其泯然众人。”
对此,荀彧深以为然。
魏冉的能力,是他亲自鉴定过的。
纸上谈书有可能,但若是纸上谈书的能力,能到达魏冉这个层次,也是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一方大吏了。
想到这儿,荀彧忽的想起什么。
“大王,吾曾与奉孝彻夜探究,孟良麾下为何人才济济。”
“忠臣猛将层出不穷,以致于我等与之对战,每每落入下风。”
这个话题,吸引了刘备的注意。
这也是他一直犯愁的事情,为什么这些人才都去投奔孟良,而非自己这个汉室后裔?
“文若还请细说,孤当洗耳恭听!”
“王上可曾听闻,雍州二宫、益州二院?”
这个二宫、二院,指的是孟良麾下的四个学府。
而这个名称,早被各地百姓口口相传,他刘备如何不知?
“文若之意,可是让孤效仿与他,广揽天下年轻才俊?”
多年的君主积累,让刘备的政治、军事敏感度有了质的飞跃。
若是早些年,荀彧如此点拨,他刘备是完全听不懂的。
只见荀彧点了点头,面色有些犹豫。
“大王英明,微臣还未明言,便已知微臣所想!”
刘备呵呵大笑,摆了摆手。
“文若过誉,乃多年相交,默契尔!”
荀彧的心中,不自觉的一股暖流划过。
多好的主公哇!
丝毫没有上位架子,简直如同手足之交!
“王上,孟良之学府,我等应学,但还不能完全学。”
“哦?还请文若明言!”
荀彧正了正身,调整了一下坐姿,以缓和因久跪而麻木的双腿。
“孟良敢于设置四个学府,是因为其麾下世家人少,而寒门人多。”
“大王可了解那陈仓的长歌学府、雒县的山笙书坊?”
“这两处只招寒门、百姓,而不招世家子弟。”
刘备皱眉想了想,似乎绣衣使者的情报是这样的。
“孟良麾下世家少,故设置这两处书院的阻力小。”
“但孤有所不同,麾下文臣大多出身世家……”
“既如此,只设立世家学府,如何?”
本以为这个想法不错,一定能得到荀彧的肯定。
但得来的,却是荀彧在那大摇其头。
若是事情如此简单,荀彧又何必单独在这个时间段说?
找个时间,写个折子,走流程送上来不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