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邑周征伐大邑商,原就是必败之局,只是种种巧合,遂成大功。但殷商旧族势力仍是十分强大,其心不死,必有动作。
身为殷商旧臣,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不可避免要牵扯其中,只要自己还活着,就必然会参与殷乱。
按这石棺铭文的意思,一旦参与殷乱,子孙也就必受其殃。蜚廉思前想后,只得长叹一声:“天命如此!惜死何为?”
当场就在山顶上安排好了后事,令随从带信回家,自己就死在了太岳山上,身边人把尸首装进石棺,原地葬在了山巅。
蜚廉有一个儿子,叫季胜,这就是日后三晋之一赵氏的先祖。蜚廉的另一个儿子,名叫恶来,善于格斗,又勇武过人,能够徒手打败熊虎,后世也以“恶来”之名来称呼这一类战力惊人的战将。
在伐纣之战中,恶来为周武王所杀。旧时成例,两军阵前,将士一决生死,不可祸及子孙。西周建立后,恶来的子裔后代失了地位,只得迁徙回祖居地西戎,繁衍数代。
恶来的曾孙,名叫大骆,大骆生有数子,嫡子名叫大成,而大骆最小的儿子,名叫非子。
自从蜚廉葬在山巅之后,其后历代子孙,死后都会千里迢迢的归葬太岳山,环侍着蜚廉的墓地。大骆死后,骆家众子弟也照例扶棺东进。
行进到邙山北麓时,需翻越一个缓坡。众兄弟齐心协力,拉的拉,推的推,终于将运送棺木的辒凉车将将抵达了坡顶。
谁也没料到,这时牵引棺木的两根绋绳突然齐刷刷的断了。众人大惊,连忙扶住灵车,不料这一猛受力,棺材竟从灵车中滑出,登时往后滑落在地。
眼前这个缓坡上长满了齐脚踝的细杆长草,而大骆的棺木上,原就刷过数层清漆,颇为光滑,借着青草的顺滑,沿着刚刚走过的这个缓坡,慢慢的向下滑了去。
事发猝然,当时骆家其他子弟都在前面拉着棺木,只有嫡子大成和幼子大非在后面跟着推。
众人之中,这二人先得天时地利,最先反应过来,急急跟着追下去,在滑出了十几丈后,幼子大非扶住了棺木头部,而嫡子大成一手抓住了棺木的脚部。
两人合力,总算才停稳了父亲的棺木。这时,其他人才从坡上追下来,七手八脚的扶住棺木。
棺木落地,绋绳俱断,按俗例,这是亡者自择其地,灵车已经不得再继续前行,骆家人只好把大骆的棺椁就地安葬。
大骆一脉的后代们,包括了后来的关中骆氏和秦王室在内,因扶棺途中的这番变故,从此以后,也就不再归葬太岳山,而是就近在居住地择吉地安葬。只是他们的墓地都一例朝着东方的太岳山,表达追思先祖蜚廉之意。这也是历代秦王陵与其他朝代王陵的一个大不同之处。
大骆的嫡子大成,也就是关中骆氏一门的始祖,骆氏之姓就是从其父“大骆”这个名字而来的。而从始祖骆大成开始,骆家利用和西戎部落的良好关系,在西戎和中原之间,大做粮食和牛马买卖,积攒下了厚厚的家底,后来又与西戎翻脸,骆家迁至了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