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顶大帽子扣过来,蔡琰有点接不住了,沉吟一番,蔡琰还是说道:“嗯…夫人所言所行令人敬佩,但,吾还需阿父同意才行。”
张宁虽然也有些失望,但还是笑着说道:“那姐姐就等着妹妹的好消息。”
等张宁走了没多久,太史慈也登门求见蔡邕。对这类教化众生之事,蔡邕这位正统儒家学者自然也很感兴趣,将太史慈的请求满口答应下来,太史慈满载而归。
而等到太史慈离开,蔡琰直接来找蔡邕,将张宁邀请她去做先生之事和盘托出。没想到太史慈家里人会这样,蔡邕愣了愣才回道:“既然太史将军的夫人如此安排,那应当无碍,去或不去汝自斟酌吧。”
“喏。”
见过蔡邕后,太史慈直接去相国府向孔融汇报,对于此事,身为孔子后裔的孔融当然乐见其成,不光承诺派一些文士帮忙,更是大笔一挥承诺每个月提供一千石粮食,这可帮了太史慈大忙,虽然除去学生的口粮和先生的俸禄还有一些缺口,但已经足够将学堂运行起来了。
没过几天,各方提供的人和物资都到了,之前那个怒斥太史慈是逆贼的公孙方居然也来了,理由很搞笑,防范普及教育这件事有什么不利于朝廷的阴谋…太史慈当时看着公孙方那张双目圆瞪的认真脸差点没笑出来,但也接纳了对方,毕竟这种有些执拗的性格确实适合做先生。
确定了薪资和教学内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很快,到了开学的日子,天还没亮,太史府中便驶出一架马车,几个仆人跟在左右,太史慈骑着踏雪乌骓走在前面,直奔蔡邕府上。
来到府门前,早有仆人等在外面,很快,面上蒙着面纱的蔡琰便走了出来,见到太史慈,微微施了个万福,太史慈也抱拳回应,二人都未说话。上了马车,张宁在里面接着,这是事先说好的。随后又从府中驶出一辆马车,那是蔡蔡琰几个识字的侍女。
出了县城一直向太平村行去,等到天亮已经走到太平村,这村子和附近的村落主要居住的都是太平道信众,此地也是淳于氏和太史洵武以及曾经的乡亲们的安身之地。
来到那巨大的院落面前,此时,无数百姓和孩子们早已等在门前,那些孩子明显清洗过,没有蓬头垢面的样子,衣服也相对干净,正睁着怯生生的眼睛看着大门前站着的先生们。先生早已到来,很多已经搬进了村子的农户家里,以免误了时辰。
张宁与蔡琰下了马车,张宁走上前高声说道:“今天是个好日子,进了这个院子,你们的未来将不限于田地之间,而会有更多的可能,做将军、做大官也不无可能。以后,你们可以自豪的说自己是读书人……”
听着张宁的话,那些孩子还懵懵懂懂的,那些父母眼中都亮起了光芒,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呢?
太史慈看着看着面前一个个稚嫩的小脸,面上云淡风轻,但心中则心潮澎湃,这是自己在这个时代做的第一件大事,现在还很不起眼,那些士族现在还没反应过来,可这件事如果普及下去便有机会打破士族所建立的牢不可破的阶级壁垒。只要打破士族阶级对知识垄断让百姓都有文化,那么,百姓就不会轻易被其蛊惑,也有能力参与到国家的国家的管理中来,进而打破士族对官职的垄断,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可能。
虽然现在只是一颗微小到随时可能熄灭的火苗,可有朝一日,这小小的火苗早晚会变成燎原之势将所有落后污浊之物燃尽,化为新世界的养料,以滋养那崭新的未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