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沈伯谦跪在勤政殿内等待昭仁帝接见时,他尚不知道自己已经触怒龙颜。
内室里,四全正在回禀传旨时的情况:“……奴才赶至河畔,远远地便听见画舫中传来的靡靡歌声,及至登船,只见沈尚书兴之所至,亲自抚掌击节,乐甚至矣。”
四全每多说一句,昭仁帝的脸色便更加难看一分,等到最后,他甚至动了将沈伯谦开革为民的心思。
“好一个沈伯谦,好一个刑部尚书!”
待到昭仁帝板着脸走出内室,沈伯谦仍然心无惶恐地垂首而立,尚不知自己已大祸临头。
一封奏折狠狠砸下,正中沈伯谦的额角,他被猝不及防地打了个趔趄,尖锐的奏折戳破了他的额头,殷红的鲜血蜿蜒而下,沈伯谦尚来不及痛呼出声,便被巨大的恐惧攫取了心神。
陛下息怒!他仓皇不定地跪到地上,以头抢地,心跳如擂鼓。
息怒?你要朕如何息怒?朕问你,昨日刑部衙署前的闹事可有调查清楚?
原来是为这事……沈伯谦心下稍安:回禀陛下,微臣已查明来龙去脉,案件详情已命刑部侍郎黎曜记录在案呈禀陛下。
如此大事,只让一区区侍郎经办,你眼里究竟还有没有朝廷,有没有朕?!
这事说来倒也冤枉,一部尚书掌管一部事物,身居要职,位高权重,每日要处理的政务公文何其多,一般的文书工作,实在不需要尚书大人亲自经手,但昭仁帝既看他不顺眼,那么他说什么做什么便都是错的,只可惜,眼下的沈伯谦并未体悟到这一点。
陛下恕罪,臣绝不敢有怠慢轻视之意,此案乃臣亲自审理,一应人证物证均已查证,黎侍郎不过是代臣行主笔一事罢了。
你倒是托大,一封案卷公文都要人代写,那你这尚书大人的位子是不是也要人替你做?
沈伯谦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又实在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惹得昭仁帝如此动怒,惊惧交加之下,沈伯谦说了此次奏对最不该说的一句话:微臣不知自己做错了何事竟惹得陛下动如此大怒,实是臣之过,若能得陛下宽宥,微臣万死不辞。
昭仁帝的脸色愈发阴沉,黑云压城城欲摧:你是在说朕是不明事理、暴虐成性的悭戾之君。
微臣不敢!沈伯谦惊慌失措地跪伏于地,陛下明鉴,微臣一片忠君爱国之心日月可鉴,绝无此犯上忤逆之意!
可任凭沈伯谦如何情真意切地剖白真心,如何指天誓日,昭仁帝的脸色都没有丝毫回转,很明显,在昭仁帝心中,沈伯谦已逾越了为臣之道。
罪臣沈伯谦,疏忽公务,奉上不忠,着革去刑部尚书一职,令三法司协同审理,听候发落。
孟祀礼候在一旁,像走了神一样,回了句:“御膳房送了两碟子点心,说是研制的新样式,陛下操劳半晌,可要尝一下?”
昭仁帝审视的目光落到这位跟了他几十年的奴才身上,沉吟不语,过了好一会才开口道:“端上来吧。”
户部尚书齐瀚可因“延误永州灾情致使灾民哗变”为由被撤职,但刑部尚书沈伯谦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奉上不公”被查办。
因为昭仁帝,是明君。
既是明君,便不能仅仅因为一己之好恶随意罢黜掌一国机要的部院大臣。
孟祀礼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假装没有听到,留给昭仁帝收回成命的余地。
沈伯谦或许也明白,但他此时已经自顾不暇,面色惨白地跪坐在地上,只觉天崩地裂,全无半分风流文雅的儒臣姿态,如同丧家之犬。
……
沈伯谦最终被关进了大理寺监牢,没有任何明确的旨意,没有任何可供揣测的流言蜚语传出。
此事在午前便传遍了朝野,掌管实政机要的三品大员,本就分外惹人注目,更何况还是没有任何明确缘由的骤然入狱。
没有明确缘由,便意味着任何原因都有可能,而都有可能便意味着,这个雷可能砸在任何一个人头上,同在朝为官,牵着胳膊绊着腿,谁跟谁都能拐着弯搭上关系,平安无事时,这是向上爬的垫脚石;一旦大难临头,这便是地狱爬上来的催命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