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他们意料,玻璃还坚挺着,清明透亮,连一丝要碎裂的征兆都没有。
“通通通——”
小南还耍上了,一边跳一边还喊。
“娘,这可神了,这不是玻璃吗,玻璃不是一碰就碎?”
他可还对前不久的玻璃摊印象深刻。
林桑不急着回答,还鼓励另外两个:“你们也上去试试。”
还可以承受更多?
俩孩子从不信到不敢到犹犹疑疑,最后放飞自我,经历了跟小南一样的心路历程。
周书易从陶窑出来的时候,看见的就是这样一幕。
三个小子挤在一块玻璃台上,搂在一起又喊又跳的,他的老心脏也跳个不停,继而惊讶不已。
“这是——钢化玻璃?我们窑上出来的?”
如果玻璃结实到这个程度,他还怕什么长途运输啊。
林桑这才给他们解释。
“这是双层夹胶玻璃,这两片粘在一起几乎有半寸的厚度,可以承重几百斤。”
如果厚度再加一倍,夹的胶也过关,用来做后世景区很流行的玻璃栈道都没问题,她农场就建了一处。
林桑建议:“这两块作为样品好好留着,以后有顾客上门可以让他们亲身尝试。”
“啊——对对对,”周书易笑弯了眼。
“客人试完了哪里还会不放心玻璃的质量,往后这就是活招牌啊。”
小南上蹿下跳,在玻璃板上折腾个没完,一边还问他娘:“我们定制的暖棚也这样厚实吗?”
周宣也边跳边给他解释。
“这可不行,南哥,婶子的要求是结实且轻薄,因为暖棚是可以活动的,太厚重不方便,二来成本也太高。”
这孩子不管做生意还是磨工艺,思路都相当清晰。
当初下单时林桑只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周家父子显然完成得相当到位。
林桑在现代的农场暖棚自然更高科技,玻璃墙可以折叠,棚顶是活动的天窗,在阳光好的时候可以电控打开,让棚里植物直接沐浴阳光。
但在古代这些都没法实现,就连轻型金属型材也要换成陶瓷的,阿宣就设计了一个陶瓷滑轨。
“我带你们看看模型就知道了。”
他说着将当初烧制的那个小样拿给东南兄弟看。
“哥哥们请看,这些陶瓷的是外面的骨架,两侧是轨道,玻璃墙和顶是连城一体的,需要收拢时就往轨道一个方向滑,一片片叠在一起。”
他们烧制的轨道相当丝滑,轻轻一推就阶梯般叠起来,再往外一拉,巧妙地连成一个暖棚。
“最后两端再加上玻璃门,整个棚子不管密闭还是打开都很方便。”
简单又巧妙,这样的巧思就连小东也是赞叹的。
他懂得这个原理,娘在课堂上给他们普及过。
“是了我懂,暖棚的温室效应虽然能够让植物反季节快长,但隔着玻璃层的光合作用弱,会大大降低果蔬庄稼的营养价值。”
小南也看懂了,频频点头。
“这样堆叠式样的倒是方便,我们南方整个夏天温度都很高,不需要暖棚。到时候这一收,免了拆装的麻烦。”
赞归赞,小东把玩了一阵模型,还是有不同意见。
“我看这个小模型分量已经很足,到时候真正的暖棚会不会太重了?”
这个问题阿宣也考虑过,他叹了口气。
“陶器做骨架确实笨重,但是没办法,这已经是最薄的厚度了,不然承受不住玻璃的重量。”
这个也是林桑的痛点。
“本来用金属做框架是最好的,可惜呀——”
可惜这个时代的矿类开采权都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她拍拍几个孩子的肩:“先定制陶瓷的,我们也再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好的材料。”
每个时代都是日新月异,说不定有什么材料像玻璃一样突然出现在她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