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娘借口家里人多住不开,跟逐渐长大成人的继子一个屋檐下住着也不方便。“孩子也大了,让他搬出去另住岂不是好?”
后娘出了个主意。亲爹竟然觉得这主意不错,他轻描淡写地:“那就让他搬出去,他也不小了,也不缺力气,哪里会养不活自己呢?”
小邓从小被后娘和后面的弟弟妹妹欺压,不知道什么叫反抗,什么叫为自己争取合理利益。
就这样他被家里扫了出来,除了村里分到自己名下的七分薄田,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他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的返祖生活,学古人那样在树上搭房子巢居,采桑麻织衣服被褥,摘果子打猎充饥。
“邓家阿哥比我大不了几岁,很快就到了婚嫁年纪。可哪家父母会将女儿嫁到树上去过野人一般的日子?家中大人也不给他操持,就这样一直拖到,到了二十好几,小邓才捡上一门亲事。”
一眨眼三十几年前了,老梁说起来眼睛都红了,他感觉好像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说起来这门亲事本来是轮不到当年的小邓的,隔壁村有家姑娘说了人家,还没过门呢未婚夫婿就一病过去了,姑娘家有了妨夫的名声就不好嫁了,这才——”
林桑了然:“大运这才撞到了当年的小邓头上。”
大运吗,老梁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说起来都是泪。
“小邓在树上住了几年,一边打土坯砍木头,慢慢盖了一间小草房,自己一个人勉强能住。但成家了总不能还这样过日子,后来在岳家帮助下,一间草房扩到了三间,对方这才将女儿嫁过来。”
林桑立即懂了,小邓媳妇虽然嫁过来了,但必然看不上一穷二白的小邓头。
加上夫君又逆来顺受惯了,这姑娘性子又要强,有了压倒性优势,竟然在那个时代,一户小农家里出现了难得的女强男弱。
老梁说邓家什么事都是媳妇说了算,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直到小邓慢慢变成了老邓。
添子添孙后,家中三间草房也渐渐增为六间,唯一不变的是邓家依然家徒四壁。
宣州山多地少,村里的耕地都是按人口分的,女儿严格来说是外人,不仅分的地少,到了及笄之年如果不出嫁,她们名下的地还会被收回去。
邓婆子只得俩儿子,本来寄希望在孙子辈上,可惜大儿媳连生三个女娃,还不如她呢,自然不受婆母待见。
这话林桑听了也是叹气,也不能一味怪邓婆子,古人重男轻女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能理解,但林桑不能谅解。
老梁说:“别家都有好几亩地,老邓家人口少,加起来也不过三四亩,年成好还能勉强度日,一遇到灾年那就要命了。”
所以老邓头从年轻开始就是个发狠干活的,硬件不够,勤勉来凑。除了整日在田里劳作,他还到处去摘野果,打野味,就为了给家里多弄口吃的。
在那个农耕社会,农户没有地是最大的生存危机,林桑明白了:“所以你才坚持邓家两兄弟需要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