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牧退回朝列,萧瑀愤愤不平,却也没有再争辩。
这时,李世民起身走到玉阶前,居高临下说:“苏定方带兵拼死搏杀,打下吐蕃,朝廷肯定派兵驻守,诸卿说说朝廷派何人合适?”
此言等于否定萧瑀的建议,打消百官的顾虑。
作为皇帝,特别是马上夺天下的皇帝,李世民绝非萧瑀这类文弱书生,他清楚武力的重要性。
若不驻军,唐军撤出吐蕃,吐蕃肯定再度成为大唐劲敌。
李靖,李道宗,魏征,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岑文本等各自思索,谁也没有率先吱声。
镇守吐蕃,利弊非常明显。
一来,吐蕃天高皇帝远,镇守吐蕃容易成为实权将领,独揽军政财三权,说是土皇帝也不为过。
二来,吐蕃环境恶劣,远离长安,镇守吐蕃等于离朝廷核心。
所以,或许有将领未必愿意前往。
许久,长孙无忌率先挺身而出,高声说:“陛下,占领吐蕃后,吐蕃成为大唐西域屏障,而西线势力错综复杂,必须派遣名悍将前往,但也要保证效忠于朝廷,微臣以为吴王李恪最为合适。
吴王追随苏定方征战,熟悉吐蕃情况,此战更有军功在身,必能震慑西域邦国,何况吴王能力出众,在诸皇子表现的出类拔萃,再派名悍将协助,不光能镇守吐蕃,肯定还能攻城略地,开疆辟土。”
吐蕃之战。
李恪身为逻娑道长史,协助苏定方处理杂物,后勤,纵使没有提刀杀敌,但依然功不可没。
他奉命去犒赏三军时,苏定方,薛仁贵,曹继叔,席君买皆对李恪赞不绝口,神武军兵勇也盛赞李恪的所作所为。
李恪和神武军来往密切,等于在军中站稳脚跟,任由他带着军功凯旋,必然威胁太子地位。
唯有长安驻守边关,才是最好的结局。
“老三是个合适人选。”李世民闻之,赞同长孙无忌的说法,却没有直接下令,反而继续询问说:“诸卿,是否还有合适人选?”
“陛下,鄂国公善谋善战,率军征战西域,正处于年富力强时,可派鄂国公率军镇守吐蕃。”魏征出列进言,丝毫不提皇室之人。
武德三年,他兵败归顺唐朝,赐名尉迟恭,追随李世民参与唐初统一战争,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颇有功勋。武德九年,参加玄武门之变,受封右武候大将军,后长期镇守辽东,参与灭高句丽之战。
今出征西域,颇有建树,是个合适人选。
“敬德确实不错。”李世民点点头。
不过,他依然没有做出决定,打量着百官等待推举其他人选。
少顷,杜如晦出列,建议说:“陛下,柴绍,侯君集,也皆为悍将,能镇守一方。”
“张士贵,薛万彻,也为一时之悍将。”房玄龄进言。
百官陆续进言,岑文本出声说:“陛下,阿史那杜尔,阿史那思摩,熟悉西域情况,能镇守吐蕃。”
目前,皇上态度模糊不清,令人难以揣测,他们皆不知皇上中意何人,唯有多推举几人,供皇上挑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