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具体事宜等去了临安再说。”宦官站了起来,在桌子上放下了一封信函:“给你几天时间料理家中杂事,六月十六前去礼部,自然会有人接待你。本官还要回去给官家报信,就不与你多说了。”
言罢宦官走出了门外跨上马匹,领着七八个人一路策马而去。
杨辉还在发愣,那钱塘的知县却是走了进来,又是恭喜,又是套近乎,把信封塞在杨辉手中,硬是拉他去了最好的酒楼吃了一顿。
稀里糊涂的杨辉回家的时候没有再靠走,而是知县出钱给他雇了辆马车。从食不果腹一下变成了皇帝钦点的院长,变成了知县口中的大贤,这转变让杨辉实在无法接受。
望着怀中的那封信件,才让杨辉相信这一切不是在做梦。
赵昰许诺的职位和待遇放到现在很容易理解,某某研究所所长,享受某某级别待遇。而在当时这种情况是史无前例的。
杨辉这里很高兴,他的弟子宓峥那就更高兴了。
这宓峥原来是个极会讲学之人,茶楼大堂之中那番作为,只不过是茶楼主人事先关照他的法不可轻传罢了。
所谓法传有缘人,你上了二楼雅间那自然就是有缘人了。
雅间之中,一元二次方程被他用算筹和图解讲得是明明白白,把几种版本的九章和《九章真题》中的例题都做了整理和分类。
你在宓峥这里听上两个时辰,只要不是弱智,就能学会解题的套路和方法。许多人因此受益匪浅,价格虽贵却是物有所值,远比那些五陌、一贯讲了半天也听不懂的课要好上许多。
宓峥突击培训班的名声打了出去,以至于他从衙门下班之后家都不回了,直奔临江茶楼。有缘人总会有的,些人靠自学和廉价教育是不可能学会的。
突击培训这钱实在太好赚了,士子们对于考试的决心和肯为此下血本的魄力令人惊叹。
宓峥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以授课发财的读书人。
临安城此刻已经成了数学之都,有自认为算学精湛者在钱塘门贴了题目,悬赏一贯。这悬赏的花红是多少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出题的人想出名,答题的人也想出名。
可若是题目太简单了那便成了笑料,若答错了却也是要丢人现眼。普通的民人之间,也因此跟起了风,不过区区十日,临安城中许多人都知道了些简单的四则运算,茶摊、水井、市坊之间鸡兔同笼成了热门话题。
一个民间流言悄悄传开,说是科举之后,朝廷会开个新衙门,专收精通数学之人。哪怕连省试都未通过之人,只要算学好,一样能入朝为官。
这种小道消息大大地刺激了民间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读圣贤书的成本很高,而数学看起来就没那么贵,而且不用科举就能吃上俸禄,万一自己是算学天才呢?
算筹可以在自制,算盘买个便宜的也能对付。书籍就更少,入门无非是买几套各版本的《九章》,再不济两贯钱买一册《九章真题》也是一样的学习。纸墨笔砚也所费不多,简直是平步青云的捷径。
直至六月十五开考当天,这整个临安城中依旧是充满了对于数学的讨论。十三世纪原本就是我国古代数学的最高峰,在赵昰的刻意影响下,这华夏民族的智慧得以继续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