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更是不用说,帽儿山,九寒山,双溪山,柿子山,还有三里湾两岸……加起来快要一百座山头了。
不……也许还有更多。
明珠从京城回来时,说少主在京郊送了她几座山头,用来种合欢树。
这些是她知道的,她不知道的应该还有一些。
“红英,山庄的地是我们的,还是暂时给明珠种的?”江氏从房里出来。
“山庄的地,是少主的,乡君之所以能种,是跟少主做了交易。”红英道。
“什么交易?”江氏有些紧张,“此事,我好似没听明珠提起。”
“乡君种少主的地,作为交换,乡君需给少主提供清露。”
似乎怕江氏担心,红英补充道,“夫人放心,乡君不会让自己吃亏的。”
…
明珠巡视完山庄的菜田,顺路去了柿子山,恰逢廖娘子等人做柿子饼。
屋前,堆了好几筐红彤彤的柿子。
有的刚削皮,有的已经晒到竹编上,有的已经装罐存放在屋檐的货架间。
“乡君来啦!”
众人见到明珠都很高兴,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围了过去。
“想吃柿子了。”明珠笑着拿起一个柿子,咬了一口,道,“很甜,你们也尝尝!”
“乡君喜欢便多吃两口,我们姐妹天天看着它,从开花到果熟,都有些不忍心吃了呢。”有个妇人笑着说道。
“前阵子柿子还未熟透,挂在树枝上红通通的,可好看了。”廖娘子看着明珠,“乡君若是早几日还能看到,如今都被我们摘完了。”
“那真是可惜了。”明珠弯起眉眼,“去年我还说要过来赏柿子,顺道作画的,给忙忘了。”
“错过了美景,还有美食,乡君多吃两个柿子饼补补遗憾。”
妇人的话一出,大家都笑了起来。
明珠边吃边看,然后问廖娘子道,“这是最后一批了是吗?”
“是。”廖娘子点点头,“山上的柿子树不多,妾身便召集姐妹全摘了,前边摘的已经制成柿饼。”
廖娘子指着屋檐的杂货间,“那两罐前天刚装起来的,待会妾身给乡君搬到马车上。”
“可!”明珠见柿子挺多的,说道,“等这一批做好,你派人送两罐回去。”
“妾身记下了。”
最后一口柿子吃完,明珠抬脚去了菜田。
田里种了一片菘菜和一片卷蓝菜,种的不多,各种了两亩,目前已经施肥完毕。
许是种少的缘故,长势比山庄的六百亩菘菜还要好。
可见,廖娘子她们是把庄子当成自己的家了,如若不用心打理,菜是长不好的。
除了菜田打理得好,养猪也是尽心尽力,上月底出栏了三十头猪,头头三百斤以上。
现在,猪圈里还养着十来头,两百多斤的样子,打算年后上三百斤了再卖。
“乡君,上月下旬,有头母牛产了一头小犊牛,您要过去看吗?”廖娘子道。
明珠眉眼立即弯起来,“带路!”
牛棚里,小牛崽趴在母牛的腹下,见明珠等人来的,睁着一双无辜的牛眼看着她们。
刚出生的小犊牛,看起来十分脆弱。
明珠递一颗凝珠过去,小牛崽看了两眼,伸出舌头把凝珠卷入口中。
小牛崽吞咽之后,双眼湿漉漉的看着明珠,明珠继续投喂。
最后,小犊牛朝明珠“哞哞”的叫了两声。
明珠笑着摸了摸它的耳朵,也给母牛喂了一颗凝珠。
“庄上的牛够用吗?”明珠道。
“一头骡,三头牛,够用了,加上这只小的,庄上四头牛了。”廖娘子道。
明珠沉吟了一会,“镇衙缺拉力,先从庄上调一头骡,两头牛过去帮忙,月底再送回来。”
廖娘子听言,立即对一位妇人道,“你去把骡找回来。”
看了小牛崽,明珠又去了荷塘。
水莲依旧花开不断,叶子也没有枯黄的迹象,廖娘子定期带人过来采花瓣,摘荷叶。
“乡君,荷塘的藕还要挖么?”廖娘子问道。
“暂时这样吧,等它叶子枯黄了再做安排。”
明珠离开的时候,带走了一罐柿子饼,两筐干荷花。
“乡君,天色还早,要不要去双溪山看看?”
明珠看了看天色,“很久没去了,去看看也好。”
主仆上了马车,身后的灰衣卫留下来赶牛和骡。
半个时辰后,紫薇神鹿停在双溪山脚,还未下车,两人便听到猪仔尖锐的叫声。
路女官掀开车帘,看到前方停放好几辆板车。
“乡君,有人来收猪,我们要进去吗?”路女官回头看明珠,“听这声音,应该是刚开始。”
“我们先去田里看看。”
紫薇神鹿掉头去了菜田,田里的菜苗刚刚施肥,叶片上沾了不少肥土。
不得不说,杜三娘也是能干的。
她们种的不多,但菜长的很好。
巡视了一圈之后,庄上的猪叫声渐渐小了。
“乡君,应该差不多了。”
明珠离开菜田的时候,正好与收猪的车队擦肩而过。
主仆两人刚进庄子,便看到杜三娘和几个妇人一脸高兴的数银子。
“十八头猪,六千三百八十五斤,一斤十文,一共六十三两八百五十文,比我们卖一年的鸡、蛋都要多。”
杜三娘一边数钱一边说话,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看着大家开心,明珠也跟着笑了笑。
她们本是一群苦命女子,在青石寨被折磨的没了希望……
如今看到她们有说有笑,对生活有希望,她当初的作为也有了意义。
“咦……”
突然有人叫了一声,“乡君来了!”
数钱的众人纷纷抬头,看到明珠的时候,直接围了过来,“乡君,您来啦,我们盼星星盼月亮,您总算是来了!”
大家围着明珠,脸上全是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