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仲策踽踽独行,再次攀登这座工程学上最高峰的时候,无数的技术细节开始在陈仲策的脑海中浮现。
浩如烟海的数据。
在前世,每个数据都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很多次的重复计算,不停地推演,结合了无数人心血才得出来的结果。
这些数据即便对于天才如陈仲策来说,也是极为浩瀚,梳理起来也是非常艰难。
在酝酿了足足一一整天以后,陈仲策终于在计算机上加载了第一个自己亲手设计编写的工程制图软件。
开始输入第一个指令。
当开始工作起来以后,本来纷乱的脑海开始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同时,编写的模拟软件也开始计算起来。
在这段时间聚变反应堆运行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有这些数据做支撑,陈仲策可以精确的模拟出不同反应条件下,不同质量的聚变燃料释放出来的能量的多少。
目前在这间办公室里所用的计算机性能极强,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超算的标准了,可以算是个人用的计算机的顶尖配置了。
在这台超算的运行下,两个氘原子的反应,四个,八个,十六个,乃至于1摩尔的氘原子之间的聚变反应随着反应时间和反应数量的增加,都一一呈现在陈仲策编写的模拟软件中。
开始的时候,两个氘原子之间的反应以及反应之后的能量释放,以及产生的氦和中子的运行轨迹都清晰可见,随着反应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反应时间的不断延长,数据开始变得没有那么的精确。
但是在统计学意义上,还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如果蓝星上其他国家可以看到这套数据模拟系统,以及华国对于核聚变研究的精深程度,他们一定会发现,华国此时的研究进度已经超过他们足足十年的时间了。
这几乎是存在代差!
陈仲策全心全意扑在数据模拟和聚变发动机的设计上,几乎已经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整个团队都知道此时的组长正在密室里攒大招,也没有任何人敢对陈仲策进行打扰,都在期待这位破关而出的时候可以给大家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已经没有必要再打扰陈仲策了。
直到他们自己上手去做这些分子系统的工作的时候,才真正的明白组长那句“原本我是想给你们机会,让你们多锻炼成长,现在只有我自己来”是什么含义了。
在最开始分配工作的时候,这位妖孽到不像话的年轻人几乎已经是手把手地把每个分子系统的工作要求给讲得非常详细了。
工程制图组的成员,几乎是把每个系统的图纸都画得清晰明了,甚至细微到每一根导线需要什么颜色,需要什么标准,每根螺丝的尺寸和材料标准,全部给标出来了。
基本就是按图索骥就行!
所有人心里只有一个疑问:这特么还是人吗?
大家都在思考一个可能性,如果现在有一架成型的空天战机放在自己的面前,自己可以随便地逆向工程,自己是否可以像陈仲策这样完美地把每个细节全部复现出来?
这些顶级的工程师们在仔细思考了这个念头以后,都在没人的时候狠狠地扇了自己两个巴掌,自己作为一个凡人怎么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
有这种想法,简直就是狂妄!
更别说,这位年轻的组长并不是逆向工程,而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这是何等天才的能力啊!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