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顶级的工程师们,只有一个想法:我特么在人间凑数干嘛?
同时,这些顶级的工程师们对那间已经封闭戒严起来的办公室充满了好奇,而且更加好奇让这样陈仲策这样的天才都全力以赴去完成的工作,到底是何等精巧和霸道的项目?
陈仲策可不知道自己团队有什么想法,他现在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去。
吃喝拉撒,基本上全部在这间办公室里解决。
此时的他,就好像是一张拉满的硬弓,体力精力都已经绷到了极限。
如果说高考的难度是1,研制出可控核聚变工程堆商业堆的难度是500,那么现在他就是在难度超过的层级上不住的狂奔。
这台聚变发动机需要很多学科的较差,而且几乎是把每个学科的应用都达到了极致。
机械、航空动力学、航天动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液压、电子、电磁学、热力学、控制论......
一般人学完这些知识都需要话费几乎是一生的时间。
即便这台办公室配备的计算机几乎是顶尖的,但是仍然在这个超负荷计算的过程中显得有些不堪重负,风扇艰难地转动,勉力维持着计算机的工作温度。
看来在这样的世界级难题面前,超级计算机和陈仲策之前家里的普通个人计算机一样啃地非常艰难。
一行行的数据被陈仲策输入到构建的模型中,模型开始逐渐变得完善起来,开始有了骨架,然后又有了血肉,最后有了丰满的形体。
从最开始聚变燃料的输入,到点火,到聚变,到做功,催动整个空天战机在大气环境和外层空间不同的工况下进行极速运转,最后再到熄火。
全过程的模拟,在这台微型超级计算机的崩溃边缘,终于算是完成了。
至少,按照这套算法的模拟,在理论上是可以完成聚变发动机的机械设计的。
提笔。
开始在专业的图纸上落下第一笔,思来想去,陈仲策决定还是以手绘的方式完成这台聚变发动机的设计图纸。
或许,在陈仲策看来,这样对于整台聚变发动机的建造把握来说,更有律动的感觉。
在陈仲策看来,这台发动机是有生命力的。
一笔。
接着一笔。
一张。
接着一张。
从外形设计,到内部的燃烧室,纤毫毕至!
在他的身侧,关于这台发动机的设计图纸堆在一起已经有了一米多高,足足有一百多张。
现在,陈仲策在最后一张图纸上落下第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