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音早起回宫的时候,隔着兜帽缘边长长的风毛,又看到了立在廊下石灯旁边那抹消瘦的影子——是柳含烟。
奇怪的是,对于柳含烟这个人,宜音明明只是李承晔上次带她进宫时见过一次,而且那时候她眼睛不大好,五官都并未看得真切,但是却总觉得她莫名有些熟悉,就像是一位故人。
“故人”一词从脑海中冒出来时,连宜音自己都有些惊讶了,她被李承晔握在掌心中的手指动了下,轻声说:“等一下晔哥哥,我想见见柳姑娘。”
李承晔往柳含烟那边瞥了一眼,说:“好,先上车吧,外面太冷了。”随后对于安道:“带她过来。”
于安得了吩咐,待殿下他们上车坐定后,走过去将柳含烟带了过来。
宜音轻挑着车窗上的帘幔,视线落在站着的女子身上,只见她低垂着头,捧着手炉的双手指尖也因为用力而显得有些发白,挽着京中女子常见的侧髻,只插了几支银钗,钗子上面的簪花片子打磨的很亮,在宫灯中泛着幽幽冷光衬得她整个人愈加黯淡。
宜音道:“不必紧张柳姑娘,我们见过的,抬起头来说话。”
柳含烟低声应了声“是”,抬头缓缓露出了一张与宜音有几分相似的脸。但这并不是让宜音最惊讶的,她的长相其实更多承自于父亲,所以小的时候在祖父身边时,也常常被人说很像祖父。而面前的女子,却与阿娘很像,尤其那双含情脉脉的双眸,仿佛总是酝酿着淡淡哀愁。
宜音几乎脱口而出,问道:“柳姑娘可是江南人士?”
在宜音的记忆中,阿娘从来没有主动提起过娘家的事情。还记得她小的时候有一次大姊姊的外祖母,齐阳伯夫人来府上探望大姊姊,她羡慕的不得了,回去就缠着阿娘问:“阿娘,我的外祖母什么时候来长安,什么时候来看我呢?”一直闹了好久,最后阿娘才说有一年江南水患,外祖一家都遭了难,就剩她一人了。
眼前的女子,与阿娘这么相似,或许……
然而柳含烟却摇头,平静地说:“不是的,妾是在西境长大的。”
“哦,西境啊。”宜音淡淡应了声,在宫灯的昏光里注视着她。
这样的语气在柳含烟听来,其中不无掺杂了几丝失望在里面,她面色不变,心中却犹如被利器扎伤,泛着难以言说的疼。
宜音顿了须臾,突然说了句:“姑娘长得有些像我阿娘。”
柳含烟闻言再难抑悲伤,仓皇低下头,强忍着喉间哽塞,回说:“妾身贱位卑,能有几分与贵人相似,是妾的福气。”
这样的回答并无不妥,但是面对着这样一张脸,宜音陡然有些不可言说的悲凉之意浮上心头,她窒了下,勉强说了句:“我要走了,姑娘也回去吧,外面很冷的。”
柳含烟点了点头,后退了两步,在马车缓缓启行时,说了句:“娘娘,保重身子。”
略忖了下她又抬脚朝着马车行驶的方向跟了两步,说:“妾昨晚冒昧给娘娘奉上的莲子粥,娘娘可还喜欢吗?”
车内已经放下的帘幔,宜音重又挑了下,只看到她的侧身,一如方才暗淡的像一道影子,她并未再看她,只是垂首站着,仿佛将才并不曾开口一般。
宜音心中纳闷,总觉得这位柳姑娘无端给人一种亲切又悲伤的感觉,她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这让她在面对她的时候,总不忍心。
她朝外说了句:“于安,你去告诉柳姑娘,她做的莲子粥我很喜欢……与我阿娘做的很像。”
于安应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