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李明睿所言,有文官之所以还愿意效忠严刑峻法的朱慈烺,甚至不惜主动替其背锅。
倒也不是这些文官真的愚忠。
甚至,他们可能还会是最有智慧的人,乃至是真的觉醒了民族意识的人,以至于没有陷入传统理学只认天命的窠臼,而觉得入中华者皆可为中华主。
同时,他们也更清楚,如果大明亡了,他们可能真的会一点价值都没有。
反倒是,大多数士大夫只囿于眼前的态势,和目光并没那么长远,以为天下无论谁做主跟他们没有关系。
而在历史上,因此也就导致他们在等建奴真的统一了天下,甚至都根基都非常稳后,才开始因为建奴翻脸而后悔,开始想造反。
结果从来都没有造反成功。
且不说,那时士大夫已经不能批判朝廷,批判就满门抄斩,关键是到乾隆时期直接禁言,连奉承朝廷也得被抄家杀头。
在已坐稳天下百年的建奴看来,汉人士大夫已经只适合闭嘴,然后听命行事。
话转回来。
正因为此。
无论出于公心还是私心,还留在朱慈烺朝堂上的,还支持改革振兴大明的文官,此时皆表现出了很强的决心与执行力。
当然。
还愿意效忠朝廷的武将也是一样。
不过,因为现在大明的主要精力是在内政改革上面,而内政基本上是文官在唱主角,所以看上去主要是文官在表现出对朝廷的忠心。
素来整个官僚集团就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为乡籍不同,出身不同,文武不同,所以党派山头多,主张也多。
再加上,能成为官的又个个都是人精,天子稍微给他点光,就灿烂的不行。
所以往往两个人就有三种想法,也就造成了历史上很多文臣武将在乱世做出各种选择,甚至不乏许多奇葩选择。
如元末明初。
当时,就有为元朝殉节的,也有主动积极和农民军一起反元的,更有身在大明而心在元廷的,例如被朱元璋颇为器重的大儒宋濂就虽然在明朝为官但心里却挂念着元朝,所以哪怕是朱元璋都建元洪武了,他都还会在私人笔记里用元朝的至正年号而不用洪武年号。
当然还有衍圣公府,明朝对孔子的封号不用,就喜欢用元朝对孔子的封号。
杨廷麟也是认定了誓死效忠明廷,哪怕改革得罪士绅地主也要保住大明社稷的官僚之一。
所以,杨廷麟在浙江推行清丈田亩时,也非常卖力,而天天都在浙江各府州县巡视。
“你是说杭绍宁兵备副使武怀与鄞县望族沈氏勾结,借着清丈之名,干脆把慈溪县三万亩良田清丈为了沈氏的田,但赋役白册上却把这三万亩的税役安在了慈溪县各户庶民头上?”
杨廷麟则在巡视时,从一叫金一揆的童生这里,知道了官绅勾结的问题。
杨廷麟听后立即带着这童生来到了慈溪县被划归为沈氏田的一带,而问着这里耕作的农夫:
“这田是谁家的?你若如实说来,本院自然会为你做主!”
“回抚院大老爷,本来是我家的!但现在田主却变成了鄞县沈家的,小人反而从田主成了佃主”
这农夫回道。
杨廷麟听后当场就沉下脸来:“好啊,本来好好的清丈,却变成了兼并田地的恶政。”
杨廷麟说着就对中军副总兵黄飞吩咐说:“持本院牌票,让武怀和宁波府州县官员与沈家族长来见本院!”
半日后。
一场大雨袭来,且正好停下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