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日头不错,晾晒在屋檐下的柿子早就蔫巴了下来。印着三柱牙印的柿子,也不知道何时没了踪影。
“三柱,再这么吃下去,柿饼还没做好就被你吃完了!”
听到郭念的话,三柱也不怕,反而笑嘻嘻的又摘了一个柿饼塞到了嘴里。
“这就够好吃了,软软的甜甜的,好好吃!三柱好喜欢!”
郭念笑着答道:“还没做好呢,等捂出糖霜了更好吃!”
柿饼已经晒得差不多了,到了最后的环节捂糖霜。一层柿子,一层柿子皮,放在篮子里装好。然后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慢慢地就会有糖霜了。
在三柱的极力吹捧下,老郭家人都按捺不住好奇,提前品尝了这还没捂出糖霜的柿饼。
吃了之后,大家都赞不绝口。又听说这柿饼可以长时间储存,大家就更是稀罕了。
以前就屋檐下挂了一点削了皮的柿子,现在整个屋檐都挂满了。这都还不够,院子里又支起了几根竹竿挂柿子。
就这会儿,郭念的二婶刘芬就还在削柿子皮,这已经是她今天削的第三盆了。
用她自己的话说,反正是山上的野柿子,不要钱就费点功夫,能多做点就多做点。冬天啥也没有的时候,给家里孩子大人甜个嘴也是好的。
背靠大山,秋天是最富足的季节。大家都在鼓捣柿饼的时候,郭念又开始往家里搬松子和板栗了。
郭念采摘松子和板栗没有引起大队上其他人的注意,因为这两样山货最是常见。尤其是松子,随随便便都能弄一兜回来。
但老郭家鼓捣的柿饼却是在大队上传开了,每天都有不少人打着上门唠嗑的幌子,查看柿饼的做法。
柿饼的做法很简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这下子好了,山上的柿子成了香饽饽,大家争先恐后的往家里搬。
“太疯狂了,山上的柿子是越来越难摘了!”杨春妮感慨道。
往常随随便便就能摘满一背篓,杨春妮今儿个忙活了大半天都没能摘满一背篓。山上摘柿子的人太多了,杨春妮脸皮又薄,不好意思跟人抢。
“可不是嘛,以前大家都不稀罕的柿子,现在成了香饽饽。跟着咱们老郭家学的手艺,摘柿子的时候,也不让着咱们家点。”刘芬抱怨道。
刘云香听到儿媳妇抱怨,接话道:“这柿饼的做法本来就简单,即便藏着捂着,大家稍微琢磨一下,也能摸索出来。
还不如卖个好,乡里乡亲的关系不要搞这么僵。你们二房做的柿饼也够多了,几个娃吃多了也不好。”
刘云香觉得自己这个二儿媳妇啥都好,就是眼皮子太浅了点。
柿饼这种能放的零嘴哪里会嫌多的,别说几个孩子喜欢了,就连她这个大人也是喜欢的不得了。
但刘芬还是个有眼色的,知道自己说的话让刘云香不高兴了,忙找补道:“娘,我就是发发牢骚,您别往心里去。”
“在家里发发牢骚倒是没什么,我们听了也就听了,就怕大队里其他人听到就不是这么想的了。”
刘云香见刘芬的态度还算好,说着语气缓和道:“既然已经把做柿饼的方法告诉大家了,那就大大方方的,这样人家还能记你个好。”
刘云香这个大家长是在认认真真的点拨,至于刘芬到底听进去了几分,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杨春妮本来就话不多,再看这阵仗,啥也不敢说了。降低着存在感,提着背篓躲到了郭念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