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薨逝后,胤禛心情低落了好久。
他如今已年过半百,发丝间夹杂了几丝白发,每日都要苏培盛给自己挑着拔掉。
又过了一个月,弘春得胜还朝,交出一切兵权,皇上封其为泰郡王,并允许其携家眷前往景山,看望阿玛十四爷。
随着太后的离去和弘春的还朝,皇上总自己似乎离驾崩的那日也近了些。
于是,他对几个儿子的关注就多了起来。
如今宫中成年的阿哥只有三位,剩下三个年纪都还小,虽然可以勤加培育,但不一定能赶得上那时候。
“苏培盛,陪朕去懋勤殿。”
皇上坐在那里,朱轼只是略一行礼,便继续讲了起来,今日他讲的是汉代贾谊的《过秦论》。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弘时畏惧地看了皇上一眼,朱夫子讲的什么, 顿时一句都入不了耳了,只盼望着朱夫子千万别叫自己回答问题。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朱夫子的声音响了起来,听在弘时耳朵里有如洪钟,“三阿哥,你来说说,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自打皇上进来,弘时就心不在焉的,听夫子讲了一半,现在又害怕心急,哪能抓得住重点?
“就……学生认为,秦朝亡于商鞅……”
弘时一边说,一边偷瞄皇上。
皇上自然注意到了他的小心思,心中不悦,面上却什么都没表现出来。
因为弘时是长子,朱轼平日里反而会多注意他一些,想着皇上来了也好给他展示一下自己的教学成果,不料朽木始终不可雕也,平日里好歹能说出一二的弘时,此时竟说出这么离谱的答案。
朱轼无奈,只好叫弘昼来回答。
之前被皇上威胁不好好读书以后,弘昼很是恶补了一番功课,还时不时找弘历给自己一对一助学。
“学生以为,贾谊在文中就给出了答案,‘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国采取了商鞅变法得以强大,吞并六国后,既然攻势和守势发生了变化,却‘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打天下依靠力政,守天下却需要仁义。”
“孟子云: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皇阿玛摊丁入亩,减少百姓的赋税,就是仁义之政令,耗羡归公,打击了地方官员以耗损为由贪污剥削百姓的举动,于官于民也是仁政,我大清国祚绵延九十余年,蒸蒸日上,河清海晏,无不与‘仁政’有关。”
弘昼这一番长篇大论结束,苏培盛下意识看了看皇上。
果不其然,他脸上充满了笑意——这是被弘昼的马屁拍舒服了,而且弘昼这个学渣终于开始努力了,老父亲实在是激动不已。
弘昼所说虽然浅薄,朱轼对这个结果已是满意了,他放过了弘昼,问弘历可还有什么补充的。
弘历认为仁义的教化和“暴力”的刑罚应当并行,均不可废,但“民为邦本,富安天下”仍旧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根基。
三个阿哥都回答完后,皇上心中便有了一番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