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逆天冤案,惹恼了卢子雄的手下,纠集几万人攻打广州,要剁了萧谘,替卢子雄报仇。
陈霸先正在高要,接到萧映的求救信号,赶紧带3千人去解围。等降伏了叛军,陈霸先未开杀戒,而是收编了他们。
萧谘捡回一条命,赶紧替陈霸先请功,差点把陈霸先捧成神仙。萧衍很吃惊,让画师给陈霸先画像,送去京城。看到画像,萧衍一阵感叹:“果然是猛人,现在才发现,真是可惜。”
感叹归感叹,可陈霸先级别太低,萧衍不好越级指挥,于是,又派了两个刺史去收拾李贲。
一个是新任的交州刺史杨蒨,一个是定州刺史萧勃。萧勃也是萧衍的侄子,为了逃避劳动,拿钱贿赂杨蒨,再找一堆借口,就是不出兵。
杨蒨左右为难,不战,前边两个刺史刚被砍头。战,没有萧勃,自己这点人马,去了也是送死。正发愁,突然来个助阵的猛将,不是别人,正是陈霸先。
陈霸先是萧映的心腹,原本不掺和这事。可萧映突然病亡,陈霸先感念知遇之恩,想亲自护送萧映回建康。半道上就被圣旨拦下了,要陈霸先去交州助战。
陈霸先赶到交州,杨蒨赶紧找他商量,议题就一个:“打还是不打”。
陈霸先毫不犹豫:“打!” 随后,明道理分析一堆,杨蒨心服口服。其实,还有暗道理,没敢说。啥道理:萧勃不来更好,有萧勃在,估计得输,萧勃不在,反而能赢。当年的周处,就是前车之鉴。
这场仗,杨蒨是主帅,陈霸先是前锋,一战就把万春国给拆了。可人生地不熟,剿灭残匪耗了好几年。
平定“李贲之乱”,陈霸先返回高要,还没喘口气,就来个惊天消息:皇帝没了。
萧衍没了,军功就没了,仗算是白打了。但陈霸先顾不上这些,赶紧披挂出征,去建康勤王。
刚出门,又来个惊天消息,广州刺史元景仲造反。
元景仲是北魏宗亲,碰上胡太后乱政,被迫逃到南梁。可元景仲身在曹营心在汉,跟侯景勾结,打算在广州叛乱,策应侯景。陈霸先只好调转枪口,去广州收拾元景仲。
摆平元景仲,再去建康,正碰上王僧辩跟侯景对垒。陈霸先采用背后捅刀,派出2千弓箭手,去偷袭石头城。
没想到奇兵太猛,轻松拿下石头城,再顺势拿下了台城,侯景彻底没了退路,城门都进不去,队伍不攻自乱。王僧辩抓住机会,一个冲锋,侯景撒腿就逃去海边。
等上了船,身边就剩十几个护卫,大家一商量,跟这领导也没啥出路,干脆合伙砍了侯景,再回去投降。
公元552年,“侯景之乱”平息。少了侯景,南梁却变的更乱,同时出现了两个皇帝。一个是益州的萧纪,一个是江陵的萧绎。
萧纪是萧衍的小儿子,镇守四川,深得民心。可眼光短,私心重,萧衍被困台城,萧纪为了皇位,稳坐四川,就是不出兵,眼睁睁看着萧衍被饿死。
等到萧纲被杀,萧纪第一个跳出来,在四川称帝,随后领兵出川,要讨伐侯景,替父兄报仇。
萧绎为了拦住萧纪,也在江陵称帝。萧绎不但目光断,还是个死心眼,主力都在建康,可萧绎不愿迁都,要死守江陵。身边兵力不够,就去找宇文泰帮忙。
这兄弟俩,差点没把狼外婆宇文泰乐死,趁益州空虚,一口咬下去,整个四川归了西魏。
听说四川被占,萧纪的川军团瞬间没了斗志,萧绎一个冲锋,就散架了。萧纪逃到船上,想乘船逃跑,可船夫都跑光了,身边就一个跟班,还举着刀搞偷袭。不会带兵,就这下场。
萧纪死后,萧绎没事找事,跑去找宇文泰,想要回四川。这气势,比刘裕还猛,可这能耐,比孙权还弱。萧绎都不掂量自己,就敢做这个梦,够胆。
公元554年,宇文泰5万大军攻取江陵,萧绎这梦才做一半,就草草收场。临死前,烧光了珍藏的14万卷书,并留下一句经典的话:“读书有什么用!”
看到这句话,突然就想起了傻子皇帝司马衷那句名言:“何不食肉糜?” 对比这两句,谁又能悟出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