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台就搭在晒谷场边的一条田埂旁。
其实,也就是由几张桌子简单叠放而成。台上有一把用红布缠着刀柄的弯弯的镰刀。
陶应走到台上,拿起台上的镰刀,在众人的目光注视下,面向太阳,张开双手,高声唱和道:“神农馈物,怜吾黎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周遭的老老少少们也都举手伸向太阳。
跟着高声唱和:“神农馈物,怜吾黎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又走下平台,在众人的注目下,低头弯腰,在稻田中割下一束稻穗。再走上平台,高高举起那束稻子,放开嗓子大声唱和道:
丰年多黍多稌兮,亦有高廪,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兮,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兮,降福孔皆…………”
这是古代开镰节时专用的祭祀用语,出自《诗经.丰收》。是刚才过来的路上由张昭教给陶应的。
估计很少有人听得懂。
陶应也不懂自己在说些什么,反正照着张昭刚才教的的腔调去唱就是了。
一曲唱完,大家鼓掌。
百姓们尽皆兴奋异常,人人振臂高喊,哇哇怪叫,气氛非常热烈,不亚于后世的明星卖唱。
随后,陶应又从那束稻子中,挑出一个又长又粗的稻穗,一粒一粒地开始数数。数了半晌,便又高高举起那根稻穗,一脸欢喜地大声吼叫道:“二百五,二百五,单根稻穗挂籽……二百五!”
百姓们闻言更加兴奋,无不狂喜地又蹦又跳,一边蹦跳,一边高声大喊:
“二百五!”
“二百五!”
……
一时之间,“二百五”之声此起彼伏,声震云霄,惊得稻田中的雀鸟乱飞,鼠虫乱跑。
百姓们的兴奋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这块地的水稻,正是根据陶应的要求,用新的耕种之法种植的水稻。
单穗挂籽二百五十粒。
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挂籽量。与后世的杂交水稻几乎相差无几。
不过,只是指的单穗挂籽。
不是指亩产。
杂交水稻的亩产很高,最关键的因素是……矮株密植。
而不是单穗挂籽。
苗株矮小,单株水稻所占据的空间就小,单株占据的空间小,才可以进行“密植”,才可以使得单位面积的苗株数量会更多,产量也会更高。以前曾经种过一种高杆糯米稻,株高比人还高,稻穗很长很粗。但亩产并不高。
不过,陶应现在手上这个水稻,品种没变,挂籽增加,这意味着亩产也会增加。如此情形,农户们自然是高兴得无以复加。
……
接下来就是族老们祭神。
祭拜完了之后,再由陶应宣布正式开镰。一声令下,近千名百姓一边吆喝,一边挥舞着镰刀冲向自己的田间。
这情形,像极了西游记中出洞的一群妖怪。
随后,一望无垠的稻浪里,又开始传来欢快的歌声:“大田多稼哎,既种既戒,既备乃事哟,以我覃耜,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兮,既庭且硕…………”
这些都是诗经上的句子。
诗经本就是来自民间歌谣,在古代一直是口口相传,传承数百上千年。
民歌这东西,与农夫们识不识字没有关系。小时候干农活,经常听农夫唱歌,至今记忆犹新,他们唱的是:
“太阳出来滚打滚,不抬婆娘不发狠。
太阳出来红彤彤,不睡婆娘不出工。
对门山上一堆灰,好比蜂糖裹糍粑。”
(备注,抬婆娘即娶亲;发狠即勤奋;后一句中的一堆灰,是指草木灰里混和搅拌人类排泄物,种土豆用的。这种混合物,被他们比喻成“蜂糖裹糍粑。)
……
陶应也带着亲兵和将军府的官吏们,在田间割稻子。地上……地上没有铺上黄地毯,全是烂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