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凭这一点,就有很多臣子们主张将都城迁往洛阳。
而且,大家一致认为,未来的大夏帝国的都城,将是天下的中心,必须要有洛阳这样的大城,才配得上大夏帝国的身份。
所以,大多数臣子认为应该迁都洛阳。
还有一小部分臣子们认为应该等打下长安之后,迁都长安,因为长安城的规模和布局,也配得上大夏帝国的身份。
而陶应却不想这么干。
这是格局的问题。
也是眼界的问题。
如果大夏国只是想统一大汉十三州,用洛阳或长安做为将来大夏帝国的京城,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想向海外发展。
那么,京城就得尽量靠近……海边!
而不论是洛阳还是长安,都离海洋太远。那么,后世的南京、上海、无锡、青岛等沿海城市,无疑会更有优势。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洛阳和长安这些城市,发展起来之后,都会遇到一个发展瓶颈……水资源的问题。包括船运、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等等。
水资源的局限性,最后会导致这些城市越到后面发展越难。而东边或东南沿海一带,水资源就要丰富很多。
所以,到了后世就有一个世纪工程,名叫……南水北调
……
除了“南水北调”,还有一个…………南粮北运。
南方气候条件好,并且有产量较高的水稻。
原本的历史上,在东北的高产水稻发展起来之前,从隋唐开始,就一直是将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和西北方。
所以,才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在历史上的很多次,只要大运河被叛军截断,北方就会饿殍遍野!
尤其是,北方多天灾。
几乎每一次大范围的旱灾都是出现在北方,有好几次大型旱灾出现时,陕西、河南、山西这些地方,都是……赤地千里。
水灾也一样,古代黄河经常泛滥,每一次泛滥都会导致大片地区粮食绝收。百姓的赈灾之粮都要靠南方供应。
……
以上这些,都是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发展的瓶颈。
如果陶应将都城定在洛阳或长安,就必然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的人口猛增,给水资源和粮食的供应造成很大的压力。
当然,短期内……甚至是两百年内,都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
但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两百年或上千年之后,一旦这些问题爆发出来,甚至足可以让一个王朝覆灭。做为穿越者,必须要以史为鉴,提前想到这些问题。
具体该将都城定在哪里。
陶应现在也还没想好,但肯定不会在洛阳和长安。
现在也还不急,等想清楚了,再做决定。
……
(备注:尔等吃瓜群众,可有什么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