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浑一愣,不敢置信。
“不会吧?”
“你以为三百户的食邑是怎么来的?”
王浑眼珠转了转,没有接王广的话。
他知道王广心有不忿。
虽然最终封赏还在进行中,但此次东征,文臣表现不如武将是事实。毋丘俭、文钦等十几人先后受赏,不是加官晋爵,就是增加食邑,文臣中只有两个。
一个是老臣蒋济,一个是中护军钟会。
两人都是由没有虚封的关内侯晋爵为实封的列侯,食邑三百户。
蒋济是四朝老臣,此次出征尽心辅佐天子,鞠躬尽瘁,晋爵不仅能酬其功劳,还能安抚老臣,情有可由。
钟会晋爵,多少有些令人费解。
据说是钟会出了很多主意,后来又负责谈判,逼降孙吴有功。
但前者并非一人,出谋划策的很多,并非只有钟会。
后者则纯属天子指派,有点送功劳的意思。
形势到了那一步,谁去谈,结果都差不多。
比如王广,他就完全可以,只是天子没给他机会而已。
“公渊兄,天子用人,自有分寸,或许他对诸葛公的期望不在刺史吧。”
王广没有再说,以免让人误会是对天子不满。他转而问起王浑去上任的事,对王浑不带妻子钟琰上任表示反对。
妻妾有别,嫡庶不同,王浑就算将来有再多的子女,爵位还是只能由钟琰生的儿子继承。现在他只是县令,无须纳质,可以带妻子上任。将来官至二千石,妻子就必须留在京城,两地分居,生儿育女的机会就更少了。
以王浑的才智和家世,这也许就是三五年内的事。
再者,王浑已经二十八了,即将而立之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再不生子就迟了。
王浑同意王广的意见,但他也有难处。
虞太后信任钟琰,离不开她。这时候让钟琰随他上任,虞太后肯定不放。
王广笑笑,没有再说。
他也知道王浑、钟琰之间的感情本来就不深,如今越发淡漠。王浑不带钟琰上任,可能是双方的默契,而非不得已。
两人又聊了一阵,说起了王凌和王昶。
王昶已经卸任征南将军,回到洛阳待命,有很多机会和王凌见面。对王昶的遭遇,王凌表示惋惜,却也没办法,只能等待机会。
最让王广担心的是王凌。
自从回到洛阳之后,王凌的身体状况就不是特别好。
天子亲征,其他的事都交给了三公。王凌身为太尉,要操心的事比担任征东将军的时候多了不止一倍。加之人事复杂,不像征东将军可以一手遮天,更是劳心劳力。
战事一结束,他就累倒了。
好在王昶回到了洛阳,还能帮他分担一些事。
王浑心中一动,随即又问起了桓范的状况。
王广说,桓范比王凌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多久,毕竟他也七十多了。
说完这些,王广打趣道,之前三公坐而论道的时候,他们要权。如今有了权,才发现不一定是好事。可见人生在世,富贵、权力与闲适不能兼得,富贵闲人或许才是最佳选择。
就像曹魏宗室一样。
王浑哈哈大笑,随即又调侃道,王广有南乡侯的爵位、一千三百五十户的食邑可以继承,有条件做个富贵闲人,但他的几个弟弟就不行了,只能自己去搏富贵,要不然只以仰食于人。
王广笑笑,突然说了一句。“身为长兄,抚育子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不过这并非朝廷乐见,将来强制分家,就算我想养着他们,恐怕也没这机会。”
王浑微怔。“天子会这么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