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走停停,贾安跟随师父师兄来到了金陵,这里同时也是众多文人墨客所在地区,三人安顿好后决定找个时机登门拜访。
金陵一向繁荣昌盛,吸引了许多人才。贾安、林教喻和李承瑞对于这里的文化氛围感到非常好奇,决定找个时机登门拜访一位知名的文人。
他们听说金陵有一位名叫张维新的文人,以其才情出众而闻名。贾安认为这个机会难得,希望能够向张维新请教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
在得到了张维新的地址之后,贾安和师父师兄一同前往他的住处。他们按着地址来到了一座雅致的庭院,里面布置着花草树木,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贾安轻轻敲响了大门,门里传来了一位仆人的声音:“请问您是谁?有什么事情需要找张公子吗?”
林教喻回答道:“在下林太和,代表广林书院前来拜访张公子,请问他现在在家吗?”
仆人点了点头,打开了大门,将贾安三人请进。他们穿过庭院,来到了一间书房前。书房里摆满了书籍,桌上散落着一些文房四宝。
贾安看到桌子旁边有一位身穿白衣的中年文士正在书写,他应该就是张维新了。
三人拱手行礼道:“张公子,在下贾安(林太和,李承瑞),来自远方,特地前来请教您的才情。”
张维新放下笔,抬头看向三人,微笑道:“不必拘礼,你们是要请教我什么问题呢?请说。”
林教喻往旁边站去,把机会就给两个徒弟。
一是为着之前子虚真人的事,二是长幼有序,李承瑞率先发言,张维新仔细聆听,耐心的给予了他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李承瑞如获至宝,贾安也在旁边将二人的对话记在心中,轮到他时,提出的也都是这一路走来关于不同地区同一政策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这是否可以证明应该对症下药,调整策略?
张维新抚摸着胡须,思索片刻后说到:“这些不同的效果并非政策的失败,而是地区差异的体现。其实保持政策的一致和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地区的经济、人文、地理等因素差异巨大,无论怎样精确地调整政策,都很难做到每个地方都能得到最佳效果。因此……”
在贾安等人的好奇下,张维新调皮的沉默许久,等到对方焦急不已,这才重新开口:“保持一个政策的不变,才能更好地实现长期规划和目标的稳定。
而政策的变通可能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旦政策频繁变动,不仅会让百姓感到困惑和不稳定,还会给朝堂带来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影响执行决策,从而阻碍了政令推行。”
“而且,一个政策的实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示出效果。频繁调整政策不仅会打乱原有的规划和进程,还会劳民伤财。政策的长期执行能够积累经验,逐渐完善和优化,达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对于某些特殊情况,灵活变通也是必要的。但这只是例外,并不应当成为常态。政策的灵活变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地区差异。但至于该怎么做,老夫的建议是你先实验一番,然后再从中找出解决的答案。”
得到答复的贾安行礼答谢,心里一直在想着,既然如此,那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严格的情报机构,否则下面的官员阳奉阴违,又如何能保证政策的一致和稳定?
在与张维新的交流中,贾安的见识得到了拓展,文学造诣也有了提升。林教喻也借此机会与张维新交流,受益匪浅。
在告别张维新后,贾安、林教喻和李承瑞感慨颇多。他们决定在金陵的日子里,多向这些文人墨客请教,与他们交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恰巧金陵也有不少书院,贾安,林教喻,李承瑞,三人也打着广林书院的名号,以文会友,不断找这些书院的弟子切磋。
这一日,贾安跟随林教喻,李承瑞,来到金陵的白鹿书院讨教学问,正巧赶上白鹿书院的考试,作为广林书院的学生,自然不能堕了自家书院的风头,于是林教喻让贾安,李承瑞参加白鹿书院的考试。
作为广林书院的学子,所以当林教喻要求他们参加白鹿书院的考试时,他们自然愿意接受这个挑战。他们希望通过参加考试,能够更好地了解金陵地区其他书院的学风和学问,也希望能够展示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学识。
于是,贾安和李承瑞都积极准备考试。他们阅读各类经典书籍,查阅资料,培养自己的学问和知识面。同时,他们也相互切磋,互相提问,希望在考试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考试的日子终于到了。贾安、李承瑞和林教喻一同来到白鹿书院,参加考试。
和广林书院不同,这里并没有采用科举时的考试模式,规矩更加宽松一些,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严肃认真地回答着考题,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学识。二人的回答充满了思考和深度,体现了他们对儒学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