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病逝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到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整整204年的时间,福建都没有出过内阁大学士。
闽粤两地的方言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要等到雍正登基以后。在雍正六年,他下了道旨意:
“每引见大小臣工,凡陈奏履历之时,惟有闽广两省之人仍系乡音不可通晓。
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读训谕,审断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共晓乎?官民上下语言不通,必使胥吏从中代为传递,于是添设假借,百病丛生,而事理之贻误多矣。
福建、广东两省督抚,转饬所属府州县有司及教官,遍为传示,多方训导,务使语言明白,使人通晓,不得仍前习为乡音。”
皇帝特地下旨让两省矫正口音,可见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福临话音落下,吃过语言亏的洪承畴,立马回答道:“陛下,方才的奏对,乡啬夫祁远其实提到了两个问题,其一为语言不通,其二为教育不兴,乡里的适龄儿童无法入学院读书。”
“臣以为,只需要大兴官学,祁远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早在顺治元年,福临就和汤若望等人一起推出了拼音字典,将俗体字收录于其中,作为大清的正体字。随后下诏在大清境内推行拼音,字典和正体字。
只不过再好的诏令,也需要有人去执行。官府层面推行的还比较好,几乎每个官员人手一本顺治字典。可涉及到百姓层面,执行的就一塌糊涂了。
明朝的学校教育体系非常健全,不仅有官学,还有各地大户人家的私塾,读书人办的学院,总的来说,明朝教书的老师多。
可如今的情况是,为了贯彻落实福临的均田和纳粮政策,绝大多数明朝的官员都没有被沿用,包括教育体系里的各级学官。还有大户人家的私塾,也在分田过程中被取缔。
原有的教育体系被摧毁,而新的教育体系却因为财政的原因没能及时跟上,这才导致现如今的适龄孩童无法上学。书现在很便宜,几文钱就能买一本,可是没有教授的老师。
只要大兴官学,在启蒙中推行拼音字典,语言不通的问题便不复存在。
听了洪承畴的话,福临看向代善:“皇伯,洪师傅所言在理,如今已是顺治三年,大清的官学也是时候建立了,不知国库是否宽裕?”
“陛下,官学的事臣已经开始着手处理,现在正在和两所学堂的老师沟通教材的问题。同时内阁还在研究学制,在讨论是否要沿用前明的制度。”
其实对于读书和搭建教育体系这事,福临最有发言权,于是便将后世的年级制度制度,小学,中学,大学等说了出来。
“尚书房里,年龄差距太大,小的只五六岁,大的十三四岁,放在一起读书实在太乱。”
推行年级制度后,这个年龄差距问题,便能够有效的得到解决。
有了福临的思路,代善等人对大办官学的事情,又有了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