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兴于唐,而至宋则尤甚,宋代斗茶之风颇盛,不论是布衣黔首,还是达官贵人,只要有闲暇都喜欢点茶相斗,以辨茶技高低。
论吃喝玩乐,宋徽宗绝对是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他在前人的基础上,规范了斗茶的规则,并详细记录在《大观茶论》中。
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即以茶汤的颜色与冲出来的茶沫决胜负。
茶色“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
茶沫以“咬盏”为佳,所谓“咬盏”即汤面“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谓之咬盏”。
朱涟和赵福金也是按照这般规则来进行的,边聊天,边点茶,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二人斗茶选择的是“点茶法”,首先将团茶饼放入碾子中碾成细末后,取出少量的细致茶末放入盏中,再注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茶膏。
然后边注入沸水、边用竹制的茶筅击拂,反复搅动直到水与茶充分混合,泡沫上浮,在茶汤表层形成粥面。
点茶之技发挥至极致,形成了一种叫“分茶”的茶艺。出色的分茶高手,能够通过茶末与沸水的反应,在茶碗中冲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
《清异录》记载:“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赵桓觉得,宋代分茶与现代花式咖啡有几分相像,后者是用咖啡与牛奶、茶、巧克力的不同颜色,调配出有趣的图案。
真正的点茶高手,有七汤之说,即注水七次,每次击拂不同,使汤花呈现不同的图案。
朱涟和赵福金二人就都是此中高手。
你调配一个花草,我调配一个虫鱼,你调配一个小猫,我就调配一个小狗,变幻莫测,好不神奇,没点天赋,还真不行。
赵溪在葡萄架下拿着一根比自己身高还要高出不少的铁棍,耍的虎虎生风。
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五行大山压不住你,蹦出个孙行者。
……
赵桓刚走进院内,就听到乖女儿声音清脆的歌唱,《西游记》的片头曲,赵溪现在已经唱的有模有样了,就是有点莾。
“溪溪,快来父皇这边!”
赵桓一屁股坐在院子里的摇摇椅上,悠哉悠哉的摇晃起来。
“父皇!”
赵溪快步跑到赵桓的面前,乖巧可爱的问好。随手将方才耍的铁棍往地上一放,发出一阵沉闷的撞击之声。
赵桓忍不住惊呆的张大了嘴巴,双手试了试,感觉走八九十斤重,忍不住问道:“这么重的东西你也能舞的飞起?你现在什么实力了?”
“已经星尘期Lv3啦,周师傅可厉害了,每次站桩的时候,我都感觉到星力的流动速度会加快,然后就突破升了一小级。”
“厉害,溪溪果然最棒了!”赵桓由衷的赞叹。
已经抽出了嫩绿枝丫的葡萄树上,两只黄鹂鸟正在放声歌唱,底部一只小小的蜗牛正在往上一步一步的慢慢爬。
此情此景,赵桓忍不住就想高歌一曲。
“溪溪,父皇教给你一首新的儿歌好不好?”
“好呀好呀。”
赵桓清了清嗓子,然后指着庭院中的葡萄树,轻轻歌唱。
阿门阿前一棵葡萄树,
阿嫩阿嫩绿地刚发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
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阿树阿上两只黄鹂鸟,
阿嘻阿嘻哈哈在笑它,
葡萄成熟还早地很哪,
现在上来干什么。
阿黄阿黄鹂儿不要笑,
等我爬上它就成熟了。
“噗嗤!”
“哈哈哈哈!”
赵桓扭头看去,却是朱涟和赵福金斗茶结束,被赵桓直白的歌词和奇怪的语调给吸引了过来。
“想不到,皇兄你还会唱歌呀,哈哈哈哈。”说到一半,赵福金又忍不住笑了起来:“虽然咿咿呀呀的,但这歌词倒是通俗易懂。”
“你懂什么?”赵桓没好气道:“这是给我们家溪溪准备的,又不是唱给你听的,快去斗你们的茶去吧。”
“就是,就是,姑姑你走开啦。”
“哼!”赵福金在赵溪的鼻子上轻轻刮了一下:“臭小鬼,你方才还说最喜欢姑姑的。”
“略略略!”赵溪吐了吐舌头:“现在,我喜欢的是父皇。”
赵桓哈哈大笑,感觉心情好了许多。
“父皇,好久都没讲孙猴子的故事了,刚好这会有时间,给我们讲讲《西游记》吧。”
赵溪眼中带着期盼,直勾勾的盯着赵桓:“孙猴子好厉害呀,一个筋斗云可以翻出去十万八千里远,还会七十二般变化,玉皇大帝会给他封个什么样的大官当啊?”
“这你可想错喽,玉皇大帝也不怎么瞧得上孙猴子,,给他封了个弼马温。”
“弼马温?那是什么官呀!”
“额,就是在天上养马的!”
赵溪生气的说话都不利索了:“孙猴子那么厉害,怎么能让他去养马呢!玉皇大帝是个昏君!”
……………
就很无语,赵桓连忙道:“没关系,很快孙猴子就不给玉皇大帝当差啦,他还给自己一个响当当的名号。”
“花果山水帘洞齐天大圣美猴王!”